本报记者 冯升 文/摄
38岁的殷德凯从事了绿化养护工作15年。一把剪刀,就是他的最佳拍档。有了它,便可以将平淡无奇的苗木变得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瞧,有的变成圆圆的球冠、展翅欲飞的天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初次见到殷德凯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因为每天拿着一把大剪刀,穿梭在城区的大街小巷,所以殷德凯还有一个外号叫“剪刀手”。但成为一名胸有成竹的“剪刀手”,殷德凯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殷德凯是一名半聋哑人,光修剪一项,就学了三年。
2000年,23岁的殷德凯刚来园林局参加工作培训。培训课上,别人只用听一遍,但殷德凯却总是听不清,更听不懂。于是,闲暇的时间,他便耐心向同事求教。一遍听不懂,就问第二遍,没剪齐整,他就再剪第二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后,当他双手已经被剪刀磨出厚厚一层茧子时,他成为部门里修剪速度最快、修剪枝丫最平整的“双最模范”。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养”,绿化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夏天雨水多的时候,草的长势更是迅猛,一个星期就得割一次。每到这时,殷师傅就会带上草帽拿着几十斤重的割草机奋斗在草地上,常常是顶着烈日,或是冒着大雨,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六点。双手常常被磨出水泡。等到修剪整齐回家吃饭时,那握着筷子的手一直颤抖个不停。家人心疼地责怪他不会偷着休息一会儿,他只是笑着说“不要紧”。
十几年来,大到浇水灌溉,绿化剪枝;小到修剪整形,杀虫打药,殷德凯都会仔细钻研,以致于想出更好的方法。如今,凡是经他双手修剪的树木、灌木的剪枝和造型,形成上有乔木、中有灌木、下有地被的绿化层次,棱角分明,错落有致,恰如一件件艺术品。
“我没见过别人比他还拼命。”殷德凯的同事说,在2009年12月,正是冬季修剪繁忙期。殷德凯拿着油锯,一刀下去,平整一大片枝桠,却因油锯速度过快,直接锯在左腿上。眨眼间,厚棉裤破了,鲜血溢了出来。“又没伤到骨头。”说着,殷德凯进行了简单的止血,仍坚持将灌木丛修剪得方方正正,才一跛一跛地回家。
而这还不是殷德凯第一次犯“二”。2012年,殷德凯从木梯上摔下,他的左手掌上插入一根枯木棍,血流不止,单位领导叫他回家休息几天。这时,殷德凯的女儿很高兴地说,“这下,爸爸可以陪我玩了。”大家觉得有点奇怪,一打听,原来殷师傅一直忙于工作,很长时间没陪女儿出去玩了。
采访中,殷德凯说,唯一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家人,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殷德凯说,“这个工作辛苦,我既然会就要多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