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福建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2747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曹茂海
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写作,曹建勋先生写了六十年。
对生活十分虔诚,对文学无比信仰,对写作充满激情,这就是著作等身、让我们望其项背的曹建勋先生。
前年,我捧读曹建勋先生的《曹建勋文集》八卷,新近又收到他寄来的新著《水岸闲捞》。读《水岸闲捞》,突然想起几年前曹祥来先生带我去上海外滩喝洋酒,一个很胖的酒杯,装着口味清淡洋酒,用手按顺时针方向摇一下,算是将酒氧化,然后呷一口,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特惬意。
读《水岸闲捞》,像喝洋酒,也像喝茶,只能品,不能吞。
读《水岸闲捞》,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克拉玛依。著作者曾六度寒暑战斗在克拉玛依,离开多年之后,曾两度回访克拉玛依。回放版《那个不暖无花的春天》,有十篇人物速写:有爱车如子的宋协祥,有“粗活细干,细活精干”的黄鸿钧,有修井工地活雷锋杨国华,有“拼死也要拿出机油来”的李佃忠,有全心全意地忘我劳动的依米提那斯尔,有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标兵陶友胜,有把水渠当成我的家的刘光浩,有井架下的材料王王振亮,有甘愿一辈子侍候人的刘国荣,有护车如命的驾驶员王希英……我知道,曹建勋先生对克拉玛依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曾经的故事,曾经的战友,半个世纪后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克拉玛依,是曹建勋的文学梦想起飞的地方,那时,他用仰望的心态去写这些朋友,用滚烫的文字去颂扬这些朋友的奉献精神。几十年后,曹建勋先生“朝花夕拾”,倍加喜爱,更能折射出一位八旬老人“老年人常思既往”至爱情怀。
“我在战天斗地、英勇豪迈的石油工作群体中,整整生活、工作了二十年。在经济拮据的贫困县里,挂职体验生活整整六年。前后相加二十八年……用句老话说,是脱胎换骨的二十八年。如果没有这机关报的拜师与接通,那么,我的作品很可能要缺失平实,缺失刚健,甚至于偏离主旋律。”(《感恩日》)可见,曹建勋先生扎根油田,钟情土地,热爱人民。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最优秀的品质。
还有,曹建勋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漠烟》(与《巫山燕》《海明月》合称“地火三部曲”)是以克拉玛依为创作背景的。“在克拉玛依的实践与见证,无疑是丰富多彩的,释放在这里实践与见证的真情实感是一个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终曲三章》)曹建勋先生曾获得首届中华文学基金会“铁人文学奖”,当然与克拉玛依油田密不可分。(《巫山燕》以江汉油田为背景,《海明月》以南海油田为背景)
后来,曹建勋从克拉玛依调回江汉油田。他对油田的热爱,像朝阳般温暖,像地火般喷发。今年的10月13日,曹建勋给江汉油田捐赠《曹建勋文集》,回来后,他深情地写道:“我更期待有这么一天,我再次体验,我当年曾屡屡体验过的情景:身披温暖的阳光,俯仰在‘气蒸去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荆楚大地,双手捧起江汉油田的泥土,尽情品闻这泥土释放着石油的芬芳,我再次陶醉在芬芳里……”(《期待着这一天》)一位作家对油田的热爱,对文学事业的忠诚,纯纯的,满满的。
曹建勋先生将克拉玛依称之为“我的第二故乡”。在他的血液中,流淌着石油燃烧出的激情。克拉玛依,曹建勋先生心中永远的克拉玛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