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18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
源头治贫”在思路上应是变“输血”为“造血”。搭桥修路盖新房,基建式扶贫见效快是快,但是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根基。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难以吸引产业。但自然条件和禀赋不是发展的唯一因素,譬如以色列,沙漠上立国,在最不利于农耕之地建立起现代农业。宁夏中卫在沙漠上建起万亩瓜园,硒砂瓜以独特口味赢得消费者,说明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有了“造血”机能,环境条件再不好的地方,也会有立根之基。“造血”机能未建立,“输血”一停,地方就往往是“富一年,穷三年”。如此扶贫,容易空耗人力物力,甚至被市场“抽血”。
“源头治贫”在方法上应是变“扶穷”为“扶智”。对于个人来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对于地方来说,劳动力素质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智力支持,个人难改贫穷命运;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保持领先,重要原因就是拥有数量巨大的技术、销售专业人才。在我国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之际,应把人才扶贫作为一大重点,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加快扶贫对象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源头治贫”在机制上应是变“等靠”为“自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不仅要会做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还应是经济能人或能够带出一批能人。有了可靠的组织力量,就可引进产业项目竞标机制,发挥有基础、有决心的能人作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唯有如此,才能开辟一条农村主动争取、自主管理的参与式扶贫新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