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节一词,查百度,得出这样的解释:坚持正义,宁死不屈的节操。
那么,古人在气节上又是怎么做的呢?
商朝大臣伯夷、叔齐,在商灭亡后,躲上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
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悉心呵护流落在外的王子重耳,达一十八年。后,终于寒冬过去,坐回了国王的宝座。后经努力,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而当群臣乐想分封的快乐时,介子推却背着老母,去了山上。烧死都不出来受封。重耳深感其义,将这一日定为“寒食节”,纪念介子推。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自已的“文谏”得不到重视时,毅然投身汩罗江,完其气节。并为后世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绝唱。
司马迁,身受刖刑,忍辱完成《史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腾;文天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如此,今人呢?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日寇统治时节,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饿死不食“嗟来之食”。
著名诗人闻一多,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山西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开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力排众议,枪毙了贪污分子张子善,刘青山,表明了共产党人的气节。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拍”,这表明了新一代领导的气节:绝不向腐败分子低头!十九大结束后,党的新一代领导人集体离京,访一大会址,瞻南湖红船。这又表明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气节:不忘初心!
政治家们如此,而我们这些普通写手呢?
记得十九大刚刚召开,东湖社区网络文学版块就刊出了吴梓谷的诗歌《红船赋》,讴歌我们的党;老作家傅炯业,以诗歌的形式,写下了《琴台怀古》《汉口往事》《盘龙城放歌》,老人的愿望是,要让后人能在文字中,也能寻到这些古迹;去非洲看霜的《梁子湖》,樟树和羊的《芳草鹦鹉洲》,反映的是驱除日寇的故事;人生如朝露的《十年漂泊十年青春》,反映的是退伍军人自谋职业的故事;老游湖的《娘啊,儿不孝》《手心里的花》,反映的是孝悌;罗银湖的《回首我家这五年》,用自家的变化,来反映党的政策的英明。
这些,一方面反映了文人的担当,文学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一代文人的气节!
看来,在新的时期,文人一样要气节。而这种气节反映到文学作品里,就是泓扬正能量,鞭笞假恶腐。这也就赋予气节新的内涵,给气节以新的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