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18-8-16 20: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重点任务
(一)机场建设
1.刘集机场扩容
加快刘集机场改扩建工程,在现有跑道东侧规划一条3200米跑道,飞行区等级4E,现状跑道作为平滑道的一部分,并延长至与跑道等长。强化枢纽机场作用,加强机场与周边陆运、水运的功能衔接,开发国际国内优质航线资源,开辟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构建“干线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其他交通”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适时开辟东亚、东南亚、欧美等国际航线,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快速搭建襄阳及周边县市空中交通网络。注重开发航空货运业务,利用保税区条件开展国际快递业务。到2030年,刘集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20000吨,运输飞行起降架次达到41227架次/年;远期2050年吞吐量为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8万吨,运输飞行起降架次77764架次/年。
2.通用机场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用机场建设投资,明确机场建设规模和相关配套能力。2018-2019年完成枣阳通用机场选址及规划建设工作;2021-2024年完成宜城、谷城、保康、南漳通用机场选址及规划建设工作。创新通用机场管理模式,同步开展临时起降点的选址及建设工作,尽快建立覆盖襄阳全域满足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需要及通用航空公共服务飞行需求的通用机场及航空起降点网络。
(二)临空经济区
打造“一核两翼多点”的襄阳临空经济区。以刘集机场为核心,发展公共航空运输、航空物流、公务航空、航空服务、航空维修、飞机改装拆解等产业;以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园和刘集航空产业园互为两翼,发展航空航天技术与产品研发、航空产品及装备制造、航空技术与产品验证检测、航空教育、飞行培训等产业;完善临空经济区商贸服务配套功能,发展航空经贸、航空会展、航空融资租赁等服务产业。
(三)研发制造与维修
1.飞机维修及改装拆解
在刘集机场建立以整机维修为核心的MRO基地,开展机体维修、发动机大修、零部件维修、飞机整机/发动机/部件改装、公务机内饰改装,飞机拆解及翻新等项目,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飞机维修中心。
2.飞机客舱座舱系统研发制造
引入国际内饰设计企业与本土企业建立联合设计研发中心,开发高端座舱内饰系统,扩展产品线提升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将襄阳打造成为国内座舱客舱装备产业“设计-研发-制造”集聚中心。
3.通用飞机整机制造
着力引进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项目。重点关注6吨/9座以下通用飞机和3吨以下直升机制造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筛选国际优质整机制造项目,创新国际合作模式,鼓励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研发、合资合股层面进行深度合作。引入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制造。
4.航空机电设备
推进航空机电产品的军转民应用,发挥现有航空电源、液压等航空机电产业基础优势,导入国际航空机电行业资源,引导襄阳本地航空企业与国际知名机电企业合作,开发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机电产品。
5.航空机载、地面及配套电子产品研发
发展航电系统、航空客舱娱乐系统、地面电子检测及测试设备、地面通信监视指控系统等产业。吸引国内航空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及国外企业与襄阳本地航空企业开展合作研发。
6.航空应急救援系统研发制造
抓住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所带来的航空救援产业发展机遇,发挥航宇救生、航宇嘉泰、襄阳宏伟等多家企业在航空救援产品上的研发基础与产业优势,面向行业应用,开发生产航空应急救援系列化产品。
7.无人飞行器研发及制造
培育针对公共服务、工业应用等不同应用场景的无人机及系统研发企业。推进航空器柔翼无人机项目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大载荷、长航时可满足行业应用的各类无人飞行器或无人飞行器系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助各类无人机进入国家农业、电力、安防等采购补贴目录。持续孵化无人飞行器创新型研发企业,支持农业无人机在襄阳的本地化应用。
8.柔性航空运动产品设计研发制造
发挥襄阳航空运动器材产业优势,打造国内柔性航空运动飞行器研发制造集群,树立行业品牌。建设滑翔伞、热气球、滑翔翼、滑翔衣、纺织品、线材等系列化产品线,形成航空运动产业生态链。开展航空运动产品标准研究,打造集航空运动产品标准制定、产品认证、产品研发制造为一体的航空运动产业聚集区。
9.航空个人装备及智能运动产品研发
引入国际工业设计团队设计高端航空运动个人装备。大力支持航空运动智能产品、创新智能穿戴产品和多样化航空运动器材装备的研发制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航空运动行业标准制定。
10.航空产品认证检测中心
鼓励企业向社会提供研发制造所需的各类试验和验证服务;鼓励建设航空发动机、航空运动产品、航空救援装备等专业性试验检测环境和标准检测中心。建设以适航研究、通用航空数据采集、航空器试飞和飞行性能分析为核心的国家航空工程验证中心,面向通用航空飞行器、无人飞行器提供试验验证服务。
(四)运营与服务
1.航空培训
开展机务维修培训、飞行驾照培训、飞行员学历教育、空中乘务、空管、航空运营管理等相关专业教育培训。加快创办湖北文理学院航空学院,突出航空学科专业优势。
2.航空物流
引进通用航空运输、无人机物流运营企业开展区域通用航空(含无人机)物流与快递业务。建设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襄阳地区航空物流信息一体化。结合航空口岸建设,打造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立体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把襄阳打造成一流的区域性航空物流集散中心,成为现代物流试点城市。
3.飞行服务站FSS
在襄阳刘集机场建设飞行服务站(FSS),构建军地协同、军民航支持的军民融合低空空域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实施对低空空域资源的动态化和高效率使用管理,提供飞行计划申报、航空情报、航空气象、飞行告警等服务。建全通用航空大数据系统,实现跨区域联网运行。
4.公务航空
在襄阳刘集机场建立公务机综合运营中心。以刘集机场为主运营基地,开辟国际国内公务航空飞行航路,开展公务航空运营业务。引进国际FBO服务品牌,在刘集机场建设国际化的FBO,开展公务机与私人飞机运营服务保障及地面服务代理、公务机与私人飞机托管及融资租赁保险等相关业务。
5.通用航空作业
支持通用航空作业企业与农业生产服务企业合作。开展农业航化试点工程,大力推广飞播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区巡查等通用航空作业应用项目。在矿产丰富地区开展通航探矿与巡线等业务,在部分地区开展无人机作业试点。
6.通航旅游
加大通用航空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引入通用航空旅游新模式,构建低空旅游环线网络,为襄阳全域旅游规划的多维度发展提供支撑。
(1)直升机观光与摆渡网络。
在主要旅游区设置直升机起降点开展直升机空中观光业务。在通用机场、旅游集散中心与景区起降点之间开展直升机摆渡业务。开辟空中旅游专线,实现各景区空中互通互联。开通到武当山、神农架等非定期低空旅游航线,实现客源互送,推动省域旅游协同化发展。
(2)飞行体验与航空运动
促进航空运动产品本地化应用,开展热气球、动力三角翼、动力伞、超轻型飞机、空中跳伞、水上飞机、空中婚礼等飞行体验与航空运动消费项目,以新兴航空休闲运动项目带动旅游休闲消费多样化、高端化发展。定期举办航空运动赛事,建设热气球飞行营地,打造襄阳品牌年度航空运动节会,形成航空运动文化氛围,结合区域旅游规划打造空中旅游精品项目。
7.航空应急救援
构建120空中救援网络,建立覆盖全市、空地联动的航空救援机制。培育航空救援保险产品市场,推动航空医疗救助商业化发展。设立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及指挥中心,组建空中应急响应机队。通过政府购买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的方式实施政府应急救援。
8.短途运输
支持成立本土化135部通用航空公司或引进有资质的通用航空运营公司,开辟省内外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及个性化的包机飞行服务。
(五)关联产业
1.航空小镇
加快启动和推进南漳航空小镇的规划建设,注重航空元素与小镇建设的有机结合,将南漳航空小镇建设成为具有浓郁航空文化、体现航空休闲旅游特色、实现航空产业与航空生活体验交融的航空产镇融合示范项目。
2.航空会展
打造“襄阳航展品牌”,举办一年一度具有航空运动与航空休闲娱乐特色的襄阳航展,集航空产品展示展销、飞行表演、航空文化展示与航空运动体验、国际航空运动发展论坛为一体。打造航空运动飞行营地,举办航空运动文化节,带动襄阳航空消费及旅游业、服务业发展。
3.航空食品
依托襄阳农业大市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加工优势,建立航空食品原材料基地,并进行本地化航空食品深加工。与航空公司合作,创新航空食品配餐种类,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发展冷链物流业务,为周边城市的航空公司和机场提供襄阳特色航空食品。
(六)支撑平台建设
1.研发基地
推进国内知名大学与本地航空制造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建航空研发基地,重点研发客舱座舱系统、航空地面电子检测及测试设备、航空应急救援系统、无人飞行器、柔性航空运动产品、航空个人装备及智能运动产品等。建设航空产品认证中心,为航空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试验、试飞及验证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为产业培育过程中需要的相关试验提供试验手段和环境。
2.产业促进中心
与航空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在临空经济区或枣阳航空产业园合作建设航空产业促进中心,为襄阳航空产业发展对接国内外航空行业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及数据信息、人才培养、咨询资讯、产业孵化等专业服务,并组织开展通用航空沙龙、论坛与会展活动。
3.三创基地
在枣庄航空产业园、南漳航空小镇建设航空三创(创新、创业、创意)基地,为从事航空技术产品开发、航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研究团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交流平台及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支持航空高等院校在三创基地设立航空创享空间及创业实践基地。
4.产业孵化器
建设航空产业孵化器,重点支持孵化航空客舱座舱系统及产品、应急救援系统及产品、机载光电探测设备、无人飞行器、航空运动个人装备、智能运动产品、航空文化创意产品等项目。建立完善的孵化器服务组织体系,设立航空产业创业投资引导专项基金,鼓励创立创业投资公司,引导天使基金和风险基金投资航空技术、产品与服务项目,促进孵化器内企业快速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成立襄阳航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力量与资源,统筹全市航空产业发展。在市发改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专人抓具体工作,务实推进襄阳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及省政府的政策支持,积极制定和适时出台本地的支持政策,为襄阳航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航空产业项目优先纳入市级重点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优先简化审批流程及相关手续,并设立财政及税收支持政策。对于重点航空项目进行“特批特申、一事一议”,简化审批流程及相关手续。
(二)资金保障
设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襄阳航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政策性及引导性投资方式优先支持航空产业重大项目发展及航空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各航空企业每年销售收入新增超过2000万元的,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一次性给予企业50万元奖励,超过5000万元的,给予100万元奖励。鼓励襄阳航空企业通过募集上市、债股联动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提高资产证券水平;对于非上市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进行直接融资,企业用于在襄阳地区投入生产的,按实际投资金额的2%进行奖励,每次奖励上限500万元。
(三)空域保障
争取军方对襄阳航空产业发展的理解与支持,合理划设低空分类空域,优化空域结构,为襄阳航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空域资源环境。成立军地联合工作小组,建立军地及军民航协同工作机制,创新空域管理体制,建设军民融合飞行服务站(FSS),完善低空空域管理及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空域管理及服务保障能力,实现动态空域管理及低空飞行常态化,充分满足襄阳航空产业发展对空域资源的使用需求。
(四)人才保障
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项目,积极引进航空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对在襄阳临空经济区、各航空产业园创办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给予每个领军人才或团队100万元奖励;对引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掌握关键技术、在现代服务领域拥有重要创新和突破的专家和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给予每人20万元奖励;对列入省“百人计划”的配套给予100万元奖励。加大与国内外著名航空院校合作,积极推动在襄阳设立国际航空学院。大力支持蔚蓝航校做大做强,鼓励湖北文理学院等有条件的本地高校开设航空类专业,进行航空人才本地化培养。
(五)技术保障
积极推进与航空专业院校、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航空研究院、航空产业促进中心、航空数据与信息服务中心等航空产业发展技术支持平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推进航空产业孵化园建设。鼓励科技创新,支持和鼓励航空企业和科技人员进行专利发明和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六)文化保障
注重航空文化建设,为襄阳航空产业发展营造氛围。从2018年起支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襄阳航展和航空运动文化节,并同期举办航空高端论坛、开展航空文化体验、航空运动国际赛事等活动。政府筹措专项资金支持航空博物馆与航空文化体验中心建设,设立航空文化科普专项基金支持航空青少年夏令营及航空科普文化活动的开展。
(七)安全保障
认真落实政府的安全监管职责,强化对民航生产运行系统的监管,不断创新安全监管机制;做好新建通用机场选址及军民航协调工作,营造适应民航和军航和谐发展的空域环境;认真落实《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机场发展用地、机场设施、净空保护、噪音影响、电磁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社会治安等的管理,创造机场安全持续运营的良好环境;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和标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民航安全生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