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爹(小说)
朋友聚会,婚丧嫁娶,少不了宴请宾朋,客听主令,安排客人坐席是有学问的,主次亲疏贾重,客人席位坐得正确,既体现主人知书达理,又显示对客人热情与尊重,宴请就算成功了一半,这是一种尊重传统和民俗传承。
我们家乡在鄂北,过客用的桌子大都数苦楝树或枣树做的,四四方方,桌边镶嵌有雕刻或方格,中间有几条桌缝,平时,摆放在堂屋中央,桌缝对着大门,来了客人,桌子四边席位依次是,上方为“上八椅”,一般年长者坐,下方为“下八椅”,是陪客坐的,桌缝右边正中间是一席,坐的是主客,左边正中间是二席,位居次席的客人。我们这里定亲、结婚、老人寿辰、拜年酒宴叫“过客”,或者“请客”,给客人安排酒席座位叫“牵桌子”,红白喜事,不同的“过客”,牵的席位也就不同。
四爹是湾里有名的“牵桌子”高手,七十多岁,有4个儿子,花白的头发,从我记事起,四爹就是那样子,声音洪亮,人很精神。谁家举办酒宴,湾里谁家过大客,必须请四爹来“牵桌子”,四爹“牵桌子”是义务做事,每次让客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别以为“牵桌子”是件小事,里面学问大得很,既要了解客人与主人关系,还有年龄,身份;客人与客人之间的辈分长晚,如果牵错了席位,客人就有想法,因为没坐到席,拍桌子,中途离席,闹得不欢而散。四爹年龄大,见识多,懂理性,所以牵的席都很成功。
那年腊月十八,吉日良辰,五叔的幺儿小宝结婚,媳妇是附近吴家大洼的,姓吴。婚礼那天,小宝的舅舅、七大姑八大姨都来祝贺,小宝舅舅七十来岁,姓蒋,是一个“老讲(蒋)究”。婚宴十几桌,五叔家坐不下,在邻居家摆了好几桌,热闹非凡。“牵桌子”还是请的四爹,四爹按照客人名字提前都一一编好了席位。舅舅姑妈和送亲的都是贵客,安排在第一桌。在所有客人中,小宝舅舅和送亲的媳妇哥哥是最重要的客人,谁坐第一席,四爹一直拿不定主意。俗话说,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舅舅辈分长年龄大,坐一席理所当然,但是,今天是小宝结婚,送亲的是主角,媳妇哥哥坐也有道理。人熟好说话,四爹认为小宝舅舅是老亲,今天席位应该让一让,在牵席的时候,四爹把话说开:“今天理应是小宝舅舅坐一席,但是送亲哥哥是主客,今天舅舅就让一回”,媳妇哥哥再三推托,四爹说“今天你为大,你坐,你坐,舅舅是老亲,没事”,哥哥只好遵命坐下,舅舅没有吭声,坐了“上八椅”,婚宴在欢声笑语中开始,舅舅一言不发,推杯换盏间,舅舅接了一杯酒,一饮而尽,也不吃一口菜,把筷子一横,竟起身离席,大家还没有回过神,舅舅已经摔门而出。
“四爹,四爹,坏了,小宝舅舅没吃饭就走了”,刚刚牵完席的四爹,屁股还没沾凳子,四叔就慌慌张张跑来说,“舅舅肯定是冒坐到席位,生气了”。
“小宝舅舅,莫见怪,莫见怪”。四爹慌忙追出门外,看见小宝舅舅把棉袄撘在肩膀上,已经走到湾头,听到四爹喊,回头大声喊道:“你们姓易的都不晓得事,这门亲戚我再不走了”。
“唉,真不给面子”,四爹双手拍打着双腿,垂头丧气的说。
客人们还楞在哪儿,四爹又赶忙过来,赔笑脸,解释道:“没事,没事,舅舅家有急事,要赶回去,大家继续吃,继续吃”,听了四爹的解释,气氛又开始融洽起来,小宝婚宴在热闹声中终于落下帷幕。
第二天,想到舅舅昨天临走时丢下的话,四叔一夜没合眼,早早起来,提着一块十来斤的猪肉,去小宝舅舅家赔礼道歉。还在生气的舅舅说:“我不在乎坐席,俗话说,挖树从兜起,没有舅舅哪来外甥,你们姓易的太没把我当人”,好说歹说,舅舅不理,四叔只好悻悻提着猪肉回来了。
第三天,四爹病倒了,卧床不起,一个星期后,牵了一辈子客人的四爹离开了人世。四爹儿子在清理遗物时,从口袋里翻出一张折破了的红纸席单,席单上用毛笔写着两行字:小宝舅舅第一桌第一席,送亲哥哥二席,大姑妈三席,,,,,,;送亲哥哥第一桌第一席,小宝舅舅二席,大姑妈三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