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8197|回复: 6

[今日襄阳] 襄阳古城童年记忆(一)古城记忆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614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仙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8853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12-4 10: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襄阳古城童年记忆(一)古城记忆[color=rgba(0, 0, 0, 0.298039)]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039)]李建勇 [url=]杨克思[/url] 2016-06-15

我们这一代襄阳人,见证了襄阳古城的沧桑巨变。写此类文章起因于当年我站在小北门城楼上给妻儿讲了许多“想当年”襄阳古城是什么模样之后的顿悟:我们之后谁来为后人的后人讲襄阳古城的“想当年”?我们难道要把记忆中的襄阳古城带进坟墓吗?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毁于我们这一代人之手的襄阳古城保护恢复发展得更好。就先从唤醒已沉睡的记忆、重拾对历史的敬畏开始吧。大家共同努力!

襄阳古城地标:小北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1957年出生在古城襄阳,十四岁时随父母工作调动迁离古城,在古城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如今年过半百的我经常回到那令我魂牵梦绕的古城,当面对眼前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面目全非的古城时,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感谢时代的进步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还是惋惜因为无知而无畏所带来的传统文化毁灭?


记忆是种奇怪的东西,无论文人墨客如何描写,也无论时代年轮如何变迁,都替代不了我儿时记忆中的襄阳古城。每当回首往事时,总忘不了襄阳的古街、古井、古城墙,忘不了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忘不了我居住过的庭院,忘不了我就读过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忘不了和我一同玩耍共同成长的发小们、同学们,忘不了培养我教育我的长辈们、老师们,忘不了那古城里发生的点点滴滴……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她是楚国的门户,号为北津戍,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在楚国北津戍的基础上设立襄阳县。襄阳古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铁打的襄阳”之说,现如今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文献记载里的古城比较抽象,而我儿时记忆中的古城却是形象生动的。

襄阳人把古街道叫“马路”,顾名思义是马车之路。襄阳城里的主马路宽约十米,由长条青石板铺就而成。马路两边的人行道只有两人多宽,也是用青石板铺就的。马路和人行道之间是排水沟。马路上行走的多是骡马车,也有少量的驴车和牛车,那时汽车非常少。马路青石板上留有较深的车辙印,无声地述说着历史的痕记。

襄阳古城主要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四条街的汇聚点叫十字街,每条街的尽头是城门,每个城门除了按方位确定的大名外,都另有别称。四个正城门唯一幸存的是北门,北门的大名叫小北门,别称临汉门。我记事时东、南、西门都已不复存在了,且皆毁于人祸。西门据说是解放军战襄阳时给炸毁的,南门城楼是抗日战争时为疏散群众拆除的,东门是1958年东街扩宽时拆除的。

北街有一座横跨马路的建筑——钟鼓楼。马路从其下穿堂而过,拱形的通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鼓楼洞”,可供人马车通行,也是张贴告示、夏天纳凉的好地方。钟鼓楼两边有石阶,拾阶而上可达楼顶,楼顶的中间是两面有护栏的大平台,靠西南角摆放着一口大钟,楼顶两边建有房屋,西边房子少,东边房子多。钟鼓楼在古代主要有报时、祭祀和战争动员三大用途,可以想象古时候在此钟鼓齐鸣时的壮观、威武、热闹的场面。这些功能都到现代都已成为历史。解放后,襄阳政府把这里辟为文化图书馆,人们可在此读书看报、文化娱乐,我小时候就长在这里看小人书。与钟鼓楼相关印象最深的记忆有两件事,都发生在文革初期。文革最初是从“破四旧,立四新”开始,钟鼓楼里的藏书也无一例外地成了破除对象。有一天夜里,我跟随几位大哥“进”入书库,摸黑从堆积如山的书堆里“拿”了几本书回家,书现在已不知去向,当时想“放在我这总比惨遭厄运强”,现在也只好用“读书人窃书不是偷”来为自己脱罪了。文革进入大字报大辩论时期,鼓楼洞是张贴大字报、开展大辩论的地方,红卫兵们纷纷站在钟鼓楼上往下散发传单。受其启发,我和几个孩子跑到襄阳五中收集红卫兵印的废传单,将其折叠整齐,也站在钟鼓楼往下散发。当看到楼下人们争抢我们散发的“传单”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应该承认,我小时候绝对属于淘气包之类。



钟鼓楼老照片,抗日战争时楼毁台存(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街马路边上有一口古井。井台大,井口圆,井水清,井上四壁方,每边有两个足印,人们可以站在这里,用井绳和木桶从井的四边取水用。所有见过此井的人都会深深地理解什么叫“滴水穿石”,什么叫“踏石留印”。岁月无情地用井绳在井上护栏的四壁和取水时人们站立的地上留下了深深的槽印和足印。特别是井绳在每边厚厚的石壁上留下的道道深槽,最深处已把石壁磨穿并下拉过半,似乎时光之锯欲将其拦腰锯断。小时候每次经过此井时,都忍不住驻足观看一会人们用水桶取水的过程,仿佛他们不是在取水,而是在穿越时空与古人交流。



西街古井(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街中段北侧有一座全城最高的歌特式建筑——天主教堂。尖尖的教堂顶部有一个小塔,小塔里面悬挂着一口大铜钟。教堂的规模只能算中等,小时候曾经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过教堂里面,整个建筑是由花岗岩砌成,内空很高,顶部玻璃上绘有五颜六色的西洋画,应该是与天主教有关的宗教故事。这座建筑是清末西方传教士们留下的,解放后传教士们都被赶回了自己的国家,但宗教活动似乎并没停止,每天教堂都会定时响起那特有的钟声,特别是当夜深人静时,清脆的钟声总会划破夜空,催人入睡。文革期间,一位出生在襄阳叫郎宁的加拿大传教士后代重回襄阳访问,令封闭了几十年的古城紧张万分,全城上下梳妆打扮半月之久,他来时全城近乎戒严,他走后流言蜚语不胫而走,想起来令人啼笑皆非。

南街中段西侧有一座两层楼的古建筑——谯楼,系古代计时报更的更楼,又称"滴漏台"。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明末毁。清雍正年间于旧址复建。因为此楼由襄阳军分区军管,而我正是出生在这个部队院子里。谯楼背靠军分区院子,楼下周围的建筑被辟为部队的马厩,楼上平时锁着,偶尔打开。小的时候曾经偷偷溜上去过,楼上有一个大厅,门窗是古香古色殿堂的那种样式,里面放有桌椅,好像被改成了会议室。



谯楼

南街中段东侧立有一石壁——绿影壁。绿影壁由底座、壁身和顶盖三部分组成,壁身分为三堵,面北而立,满雕游龙。壁身为大块绿色砂岩,深雕奔龙云水拚装而成。中堵为二巨龙戏珠于云水间。东西两堵各浮雕一出水蛟龙,向中间飞腾,似有夺珠之势。原珠据传是一颗大夜明珠,早已不翼而飞,仅剩一圆洞。壁身用雕龙汉白玉条石嵌边,绿白相映、鲜明醒目。绿影壁为明襄宪王朱瞻善府门前照壁。值得一提的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择王府殿为居住处。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灭明王朝。若非后来李自成进京赶考失败,大顺军迅速败亡,襄阳的地位还会提升,襄阳的历史也会改写。李自成离走后,王府颓废。至清末,王府遗址成了一片空地,仅存此绿影壁。绿影壁距我住的院子不远,我小时候经常在绿影壁周边游玩,对绿影壁这个奇怪的建筑基本上是视而不见。绿影壁前不远处是我妈妈的母校——襄阳师范学校,这是当时襄阳城中的最高学府,校内建筑亭台楼阁、古香古色,校园环境古朴典雅、赏心悦目,我甚至怀疑这里曾经是襄王府的后花园。襄阳师范学校西边是我的母校——襄师附小,这里是我启蒙开心智的地方。



襄王府绿影壁(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穿钟鼓楼后左拐,有一条叫积仓的小街,这里有一所久负盛名的百年老校,也是我的母校——襄阳五中。襄阳五中建校于1902年,她的前身是襄阳县学宫,又称为文庙。学校门口有个水池,池上有座叫“状元桥”的石拱桥,穿过石桥迎面是一间横着的带过廊的平房,继续前行就是著名的大成殿了。大成殿是取孔子集历代圣人之大成之意,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庙的中心,殿内供奉孔子及孟轲、颜回等人。大成殿建在一高台上,典型的明朝殿堂式建筑,殿前台阶下正中间地上嵌有一块一米见方的汉白玉石头,据说是中了状元的人都要在此下跪,叩谢先师孔圣人。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此读书时,因参加文艺班演出,每天早上要在大成殿前平台上练功排戏,对此殿印象深刻。那时的大成殿已失去了供奉先圣的功用,改作它用了。



襄阳五中百年校庆时的文庙大成殿

北街在古时候应该是商贾士绅集中居住的地方,沿街除了有不少商铺外,还有不少独门四合院。解放后,这些院落的主人基本上都被革命了或被吓跑了,房产都被没收并分配给各单位使用。因襄阳和郧阳分家(襄阳地区一分为二),我父亲调往条件较艰苦的山区郧阳,我母亲既不愿意去山区过苦日子,又不愿在襄阳军分区寄人篱下,1970年我家就搬到了位于北街我母亲的单位粮食局粮管所,在这里住了一年多。粮管所在一个四进的带天井的有两层楼的庭院里,楼的外墙和隔墙是砖体,内墙和其余的部分全是木质结构。前庭是办公场所,后面四合院就像一个大家族一样,住着十几家男女老少几十口人。在四合院住过春夏秋冬后,对其利弊感受良多。这里冬暖夏凉,不怕风雨;楼下阳面采光好,其余处阴暗潮湿;木质楼梯楼板不隔音,楼上稍有动静就能传很远,我家楼上是会议室,每逢楼上开会,楼下基本是“直播”至散会。四合院后面有个花园,单位的饭堂占据了一半,花园后面是茅房,茅房后面是襄阳五中的桃园。粮管所北邻公安局派出所,同是四进的四合院,两个院子大小相同,风格各异,后门相通。派出所所长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和我同岁,由于都是部队子弟的缘故,我俩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并经常出没在两座厅院里。派出所的警察叔叔阿姨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在“审犯人”时所采用的特殊方法:无论什么人被抓进来(多数是小偷),只要不坦白,他们既不打也不骂,由两名男警察动手,将其五花大绑后丢在后院墙角。不出两小时,被绑者的手由红变紫,大汗淋漓,高声求饶,纷纷“招供”,无一例外。写到这里,我更加由衷地敬佩那些宁死不屈的先烈们,他们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啊!



改造后的北街

北街的尽头是古城唯一幸存的正城门楼子——小北门,这里已然成了襄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小北门别称临汉门,顾名思义是临汉江之门,与樊城隔江相望,它之所以被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它既没有遭受战乱时人为拆除或战争直接毁坏的历史厄运,也没有扩路通车的现实需要。人们出北门主要有四个目的:乘船过江、装船卸船、洗衣洗菜、钓鱼游泳。我小时候出小北门的目的比较单一,基本上只为钓鱼和游泳。汉江水清鱼肥,由于流水的缘故,在汉江里钓鱼不用漂子,鱼是否咬钩全靠手感觉。看到大人们钓鱼,小孩子们有样学样,自制钓鱼竿,参与其中。由于工具太差,我只能钓些小鱼。自从在护城河里学会游泳后,到汉江里游泳就成了我的最爱,夏天时几乎天天去游泳,最多时一天游两次。尽管每年都有人不幸溺水身亡,但我仍然乐此不疲。甚至我十二岁时跟一位比我大一岁的朋友,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偷偷横渡了汉江,然后往上游走一段路,稍事休息后再游回来,算是人生第一次冒险之壮举。我曾经还干过一件更疯狂的事,文革期间打派仗,襄城的“钢派”与樊城的“新派”“划江而治”,封航封渡,隔江打枪。出于好奇,我约一位小伙伴弯腰快速潜出小北门,趴在河堤上观看两岸枪战。只见襄城的人躲在城垛后往对岸打枪,樊城城墙比较矮,人们站在较高的房顶上来回移动并往我们这边打枪,只听子弹在头顶上“嗖嗖”地飞,真是太刺激了!

城的西北角城墙向北突出一小段,且与城墙紧紧相连,此处是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所筑,并藉此保住了襄阳城。后为缅怀韩夫人筑城有功,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城墙上黑底白字写着“夫人城”三个大字。夫人城在我小时候印象中是阴森恐怖的去处,因为夫人城下的汉江水情复杂,漩涡暗伏,每年都有人在此命丧黄泉。那年夏天上游漂下一具尸体,其状如吹了气的死猪,在此打漩多日,因两岸枪战,无人敢打捞,把半个城都熏臭了。


夫人城(李俊勇  摄)

城的东北中段是六座城门之一的大北门,别称拱震门,是唯一保存下来的瓮城。这是一个有三个城门四周围墙的特殊建筑,看过此门的人会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关起门来打狗”,什么叫“瓮中捉鳖”。设计此门的主要目地是军事用途,战时既可屯兵,还能确保自己的人平安进出城门,同时也防止敌人混入城内。大北门外有轮渡码头,通往樊城和上下游。



大北门和瓮城,瓮城中残存的青石板路

城东北角设有一奇怪的城门——长门,别称震华门。据说明朝开国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而修建了此门。这是襄阳古城仅存的三座古城门之一,也是华夏古城门中门洞最长最深的一座城门。襄阳古城不是传统城池的正方形,而是像一把异型刀,从大北门到长门这段城墙像刀柄,长门正处在刀柄的顶端。我印象中老百姓多数都不是从大、小北门码头乘船去樊城,而是从荆州街北段向东拐,沿“刀柄”行走,出长门后乘坐小木船过往樊城。这样既便宜又快捷,因为长门的江对面就是樊城闹市区。小时候我就常常如此这般地跟随母亲去樊城走亲戚。



古襄阳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汉江桥切断了的长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北门里对着的是一条古老的街道——荆州街。荆州街因东汉刘表任荆州刺史时将治所迁至襄阳而得名,明朝在北段建有拱券门,门额书赫然写着“荆州古治”。我母亲的故居就在这条街上,她是一位膝下无子的私塾先生抱养的宝贝女儿,我外公外婆在我记事前都相继去世。我很小时经常被寄放在这里的一位跟母亲很亲的“李妈”家,直至我上幼儿园。在我模糊的记忆里,荆州街上好像是有一个拱门。此街历来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清代守备司、清守道署曾驻此街,民国时期的襄阳县政府、国民党襄阳县党部亦驻此街东侧中段,解放后的中共襄阳地委、襄阳专员公署也进驻此街。清代荆南书院、试院、鹿门书院相继驻此街北段东侧,解放后则改为襄阳行署家属院,此院内设有一处“专署幼儿园”,应该是城里条件最好的幼儿园,实行周一到周六全托,这也是我的母校之一。上幼儿园期间,父亲用自行车每逢周一早上送,周六下午接。我总是坐在自行车的后面,车前永远坐的是我的骨灰级发小妹妹,她居然现在还记得我在幼儿园尿床被老师罚站晒太阳的窘事,让我开心至极。此街与东街交叉口东南侧是襄阳城内大户杨家祠堂,当年人称王疯子的王近山将军指挥解放襄阳城时,就是在杨家祠堂的地下室里活捉的康泽,坚固的杨家祠堂也毁于此役。此街上原来还设有唐代为纪念唐朝诗人孟浩然而建的浩然亭,清代为纪念隅掘宋朝欧阳修和韩学士撰闻喜亭诗石刻而建的闻喜亭,现在都不知所终。



修复后的荆州古治拱券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街在古襄阳地图上标有“寺观”字样,解放后可能都被拆除了,记忆里东街上最大的单位就是“专署医院”,也许医院所占地就是当年“寺观”所在地。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求鬼神不如求医生。东街上那时已成了集贸市场,是买肉买菜、人声嘈杂之处。

有关古城的记忆还有很多,在此只能依从个人视角,凭借童年记忆,以古城中的古址古人古事为线索,以景为主,情景交融地写一些有意义、有趣味、印象深刻的往事。


图文编辑:圆方异、沈诗逸

执行编辑:李烨红

审核主编:尹德蓉



楚漢三國源,詩畫襄陽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75

帖子

8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89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8-12-6 18: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朴实感人,可惜没得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6

主题

428

帖子

459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459
QQ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2-7 08: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襄阳文史馆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历史古城历历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75

1946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108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8-12-8 23:2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代在襄阳军分区院子短暂客居过的人路过,那个时代的襄樊在我脑海中还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襄阳十字街和鼓楼商场不是现在这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湖北
精华
0

0

主题

267

帖子

273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73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8-12-9 15: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6

主题

1800

帖子

1832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3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12-9 19:5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死眼费与山猴娼 发表于 2018-12-9 15:30
滚,襄阳不欢迎你

哎哟,人家又没说什么难听的,何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9

2795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094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8-12-10 11: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襄阳.jpg
人间万事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