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全面振兴正当时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荆州社会 正文 来源: 湖北日报 时间:2018-12-13 17:42
 监利位于美丽长江江畔、江汉平原南端、富饶洪湖西岸,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改革开放40年来,监利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农业大县。近几年来,监利一方面大规模发展“稻虾共作”,创建“双水双绿”示范区,引领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坚持“工业兴县、开放强县”的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面振兴正当时。  创建“双水双绿”示范区 监利曾是“水袋子”“穷窝子”,一度沦为“三农”问题的重灾区。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年聚焦“三农”。惠农政策的眷顾,为农民减负、为农业松绑,更激活了农村基层发展创造的因子。 周老嘴镇农机员周振涛摸索出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技术,彻底打通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链条。2011年,周振涛率先建成第一家育秧工厂,让双脚浸泡在水田里的农民终于能够挺直腰杆种粮。此后,现代农业风生水起,育秧工厂风起云涌,土地流转风光旖旎,全县涌现出7000多名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老板等新型农民。 近年来,监利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稻虾共作”模式,“稻虾共作”面积50万亩,小龙虾总产11万吨,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获得“中国小龙虾第一县”荣誉称号。2017年,监利实现农业总产值183.23亿元,总量和增速均位居荆州市第一,全县粮食总产量139.43万吨,连续多年蝉联全省第一。 创新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监利水稻种植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的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福娃集团3万亩“稻虾共作”基地创造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江汉平原“双水双绿”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监利县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华农大组成7人小组,对监利县开展“双水双绿”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确认,认定福娃集团“稻虾共作”500亩基地、刘应文放心粮湖北粮农谷150亩基地、毕丽霞精华水稻合作社50亩基地作为“双水双绿”试验示范基地。 未来,监利坚持站位“领跑全省、示范全国”,高起点谋划农业,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市场农业。推动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力争2021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努力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第一县。 
工业由小变大的精彩跨越 8月8日,监利县召开2018年工业项目“百日会战”动员会,冲刺“工业倍增”奋斗目标。 县委书记黄镇说,要坚定不移抓发展,持之以恒壮工业,以实干振兴监利,以项目赢得未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在荆州工业经济发展中有增量、有质量、有位次,着力建设长江中游新兴中等城市,奋力将监利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荆州第二大城市。 长期以来,监利县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占比大,几乎没工业,群众看不到富裕的希望。 为发展工业,监利县先后成立46支专业招商小分队,过去五年全县招商引资签约工业项目累计361个,累计到位资金570.2亿元,招商引资考核连续位居荆州市前列。“我们建立了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领导跟踪帮办制度,为投资者,特别是对政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指定专人全程帮扶。”监利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舒汉邦说,监利全力改善政务服务环境,项目落地之后,明确一个县领导挂帅,县直单位为其“保姆”,全程负责各项手续办理,做到“墙”内事企业做,“墙”外事政府办,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企业发展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落地之后发展的“土壤”怎么样。好“土壤”才能养出“金娃娃”。2011年以前,全县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共57家。截至2017年底,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达120家。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监利县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56.38亿元提高到77.23亿元,对比增加36.98%。2013年至2017年,工业产品产销率年均95.86%,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近年来,监利县成功打造了华中玻铝产业园和香港家居产业园两艘“百亿航母”,以福娃集团、玉沙集团为龙头的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彰显活力,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森工造纸、家居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城东工业园面积扩展到34.5平方公里,监利经济开发区、城东工业园、新沟粮食深加工园、朱河工业园、白螺临港工业园“一区四园”格局基本形成。 今后3年,监利县全面振兴的态势更明显,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4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