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都市报
大鱼号
13小时前
关注
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湖南是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最近刊发报道,以一个常驻湖南20余年的记者的视角,观察湖南多个乡镇城镇化的发展轨迹。报道披露,从人口流出、发展缓慢转变为人口回流、走向繁荣,中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拐点”初现,效果开始显现。
所谓“就近城镇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在邻近的小城镇实现城镇化。长期以来,农民工外出务工一直是“孔雀东南飞”,集中向沿海大城市聚集,一方面推动了沿海地区城市经济的飞跃发展,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城市的“大城市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相比之下,就近城镇化可以减轻大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也有利于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农业转移人口在家乡附近就业,可以安放乡愁,也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制度衔接以及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
201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至此正式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借此推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之一。
正如总理所强调的,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观察就近城镇化的效果,“人”自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半月谈》杂志披露,近年来,湖南多个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当地政府部门人士介绍,不少是外地回流的。
人口回流现象,不唯湖南,其他中部省份也有出现。湖北省方面统计,2017年,全省流动人口近650万人,其中流入人口为157万人,比2016年增加8万人;流出人口491万人,比2016年减少6万人;安徽省统计局的研究也表明,从2013年开始,尽管人数不多,安徽也出现外出人口回流。
民工回家,学生返乡,究竟是什么在推动这样的变化?
从源头上分析,要实现就近城镇化的目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比较好的就业,农业转移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收入预期可以低于异地打工,但这个差距无疑不能太大;二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对中国家庭来说,一个地方的中小学设施、师资力量如何,往往会决定其迁移的方向;三是当地的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基本的水准。
从这三个条件来看,判断当下中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拐点”初现不乏理据。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带来机遇。据湖南省政府消息,近5年,湖南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总额近1.7万亿元,每年带动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这些转移企业成了带动人口回流的生力军,也有力地推动着湖南的就近城镇化。
其次,国家为促进就近城镇化而推动的一系列政策正在产生明显效应。为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而出台的扶持政策让很多青年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国家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则让不少乡镇的面貌得到了大幅改善,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家乡让人们乐于就近城镇化。
“在湖南走访,记者深感就近城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半月谈》的结论有说服力。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挑战和机遇往往并存。
就近城镇化关键是把外出务工者吸引回来,但留下来之后,放眼长远,能否留得住是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关系到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也与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息息相关。中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拐点”初现,如何乘势而为,还需要缜密思考和加倍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