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4-7 20:5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食”
“天光做到断黑,为了一条横‘辙’(读che,嘴),横‘辙’不吃,还要着急”,家庭妇女每天“打开大门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说“民以食为天”。
一、食物
(一)饭食
主粮有大米、杂粮有麦、粟、玉米,苕、芋头和洋芋,还有荞麦、高粱、豌豆、饭豆。独山等丘陵地区盛产红苕,旧时要吃很长时间,“有女莫说独山镇,苕吃苕咽苕垫睏”。大庙等山区农民长年都有洋芋食用。
饭食样式主要是饭和粥,还有面条、油条、馒头、粑、包子等。
90年代后,在饮食上讲究质量,吃出健康。城里人在主食上虽仍以大米为主,但开始时兴吃杂粮。在副食上讲究“绿色”、“有机”。市场上小米、绿豆、红米、高粱、大麦等杂粮的市场价格高于大米。本地盛产的红苕、洋芋(土豆)、菱角、鸡头(芡实)等也身价倍增。在城镇部分青年市民有吃夜宵习惯。每当夜幕降临,从事餐饮业的商家在指定区域,临街支起帐棚,开排档,摆上风味小吃,直到深夜。县民一日三餐,讲究荤素搭配。伴随着餐饮市场的开放和扩大,烤肉串、拉面、刀削面、热干面、老婆饼,欧美流传过来的肯特基、麦当劳、咖啡,少数民族的特有风味食品也倍受县民喜爱。
黄梅人爱吃粑,是节日和家庭大事时的必备食品,春节有糯米粑,三月三吃菜粑,端午节吃麦粑,中秋节吃米粑,小伢周岁吃周岁粑,过屋要送粑,七月半烧包袱供祖先要粑,等等。种类有米粑、麦粑、风糕、荞麦粑、“榴黍”(就是高粱)粑、芋头粑、苕粑、菜粑。
旧时灾荒年景,糠、尤树皮、观音土也拿来填肚子,穷苦人家糠菜半年粮。
(二)菜肴
以蔬菜为主,荤菜为辅。蔬菜吃得最多,品种有:豇豆、扁豆、辣椒、茄子、丝瓜、葫芦、南瓜(黄梅人叫“变瓜”)、白菜、芥菜、芹菜、茼蒿、大蒜、韭菜、葱等。荤菜主要是猪肉、鱼、牛肉、鸡、鸭、蛋。现时街上人讲究“绿色食品”,荤菜最好是土的、野的。调料主要是油、盐、酱(辣酱、豆瓣酱)、醋、味精(旧时没有)。菱角、芡实(鸡头)、蒿菜、竹笋、雨花菜等受青睐。
家常菜,有新鲜菜和常备菜两种,新鲜菜随要随采(或买)随做随吃;常备菜有腐乳、豆豉、酱、酸菜、压菜、萝卜角、生姜、豇豆角、扁豆角、萝卜丝(或饼)、腌菜,旧时这些菜要一年吃到头。农家风味菜有:冷菜、牛肉萝卜、狗肉面、线粉炒黄鳝,泡米蒸蛋、王角鱼配压菜、野鸭烧压菜、板栗烧鸡、泥鳅钻豆腐、乌鱼崩子、鱼面、菜卷、“捶”肉、芋头圆子、辣酱、腐乳、豆豉、腊鱼、腊肉、腊鸡等。
二、烟、酒、茶、奶
烟 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必备。旧时抽黄烟,有旱烟筒、水烟筒、烟斗,点烟的工具从火镰火石到火柴、打火机,经历了一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现在除打火机外,其余基本消失。“装”烟要先递至长至尊者,并打火为其点着。“烟无三日好,花无百日红”,由 “纸烟”到过滤嘴,档次不断上升,公共招待用烟档次高于一般烟民。
酒 男人大多数喝酒,有本地酿制的糯米酒,有瓶装酒。讲究的在酒中加枸杞、人参等名贵药材。乡下有很多作坊,挑酒叫卖的也很常见。“无酒不成席”,筵席上酒是必备的,请人吃饭也叫请人喝酒。“无酒不尊”,小辈招待长辈要有酒。喝酒逞能丢丑的人渐少。酒席上妇女们多数喝饮料。上世纪80年代前喝酒不多,近20年,兴喝啤酒,夏天喝得多。
茶 旧时多喝猴子茶,(山楂树,砍回,晒干、剁细,放在锅里炒一把),茶叶是烧茶时放进去的,不是泡,用提壶沙罐装着,煨在灶膛里保温,讲究的人家用包壶桶,热水瓶是1950年以后才有的。也有细茶、桂花茶,属上等,很少。一般人家来客,待以糖水,表示尊重。近20多年,家家喝茶,春节时有的人家喝“元宵茶”,咸的或甜的,配上芝麻或豆米。荷叶茶的开发利用,为茶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敬茶还有如下作用如:倒茶赔礼,以茶代酒回敬客人,奉茶尽孝,请人到茶座喝茶,谈业务。现在,大多数人家用饮水机,在家喝白开水或茶,出门喝矿泉水或碳酸饮料。
三、风味食品
鱼面 原料是去皮剔骨的尽鱼肉和上等苕粉。比例为1:1,先将鱼肉打成肉泥,再与苕粉、少量精盐一起揉合。擀成直径10~15㎝左右、厚度为 1.5毫米 左右的圆形状,卷筒上笼蒸熟放凉、切丝、晒干。可作配料下火锅,久煮不糊,可烧,可炒。看似面,吃之鱼味。
蓑衣圆子 将生猪油剁碎,炒熟的芝麻碾碎,加入白糖,三者揉合在一起,和成圆粒状作芯备用。将煮熟的芋头去皮与苕粉或藕粉揉好作皮,包好后上笼蒸熟即可。其味鲜甜,外柔内酥,油而不腻。
野鸭烧压菜 将野鸭切块,锅中放油加热,将野鸭块放入锅中大火爆炒去腥,变色盛起。压菜放油锅中炒熟盛起。锅里下猪油,倒进野鸭块,加高汤、料酒焖之再倒入压菜,文火烧焖再加葱、姜、大蒜、盐等调料即成。其鸭肉肥腻、细嫩、压菜脆香味美。
黄颡鱼敲酸菜 酸菜是用雪里蕻或芥菜洗净切碎,晒到二成干后用盐揉搓放置土罐中压实腌制而成。黄颡鱼去肠肚,洗尽后放锅中用油稍炕,加入酸菜,加水,放干辣椒及其他佐料(俗称敲)、大火煮。其味鲜美,酸菜比鱼好吃。
梅发兴酱干 源于孔垅镇梅发兴独家生产,故称梅发兴酱干。采用黄豆原汁,豆酱、大茴、麻油、糖等多种优质原料,经精心制作而成。取酱干咬嚼,如食火腿。切丝而食,胜似香肠,被誉为“素火腿”。
春卷 将地菜、五香酱干丝、花生米、荸荠、生姜切成细末作馅。将豆腐皮(俗称油皮)或涝熟的青菜叶子为皮,包上芯馅、卷成卷子,平放锅内,以油煎制而成。食之,外脆内酥,清香不腻。
锤肉 将纯瘦肉切片与苕粉和在一起用木锤锤成薄肉片,使肉片与苕粉充分沾合在一起。锅中放清水烧开,放少许猪油或植物油,将锤好的肉片倒入沸腾的水中,大火,稍煮即成。并放入少许佐料,肉嫩汤鲜。
另外,还有粽子、芥菜粑、腐乳、豆豉、豆粑、糍粑、腊鱼、腊肉、腊鸡、板栗烧子鸡、乌鱼崩子、灌心糖、焦切等地方风味食品等。梛步园的“挪园青峰”云雾茶是影响较大的黄梅特产。
土产:生吃的有:苕片、苕丝、荸荠、山楂、板栗、桃、橘子、枇杷。炒熟吃的有:花生、蚕豆、芝麻等。自家加工的有:苕果、泡米、糖粑(现已成为商品)。食品厂加工的有:“索”糖(有柄)、灌心糖、麻片(又叫麻脆糖、焦切)、酥糖、雪枣(春节的专用礼品,现已消失)、云片糕、发饼、麻鼓、等等。这些都是黄梅人的零食和做客时携带的礼品。
豆粑配青菜,外加糯米粑也是颇具特色的主食。
四、习惯、规矩
习惯 一日三餐,年老人有吃两餐的,旧时乡下农忙季节“过中”;习惯吃大米,不愿吃杂粮,街上人讲究荤素搭配,乡下人逢“铜”吃“铜”,逢“铁”吃“铁”。口味偏重,有“多吃油盐少吃饭”的说法。喜欢辣味,冬季及早春喜欢“熬钵子”,土炉子烧碳,后改为酒精炉电磁炉,把煮熟的汤盛在陶钵里放在炉上,城镇餐馆里的“土罐煨汤”颇为时尚。
1958年下半年吃大食堂,一村人聚在一块煮、吃,历半年,是很特殊的吃饭形式。
规矩 家长没上桌不开饭,小伢、女人主动给老人和男人盛饭;吃饭时大人不能打骂小伢。对小辈的规定有:吃饭不准说话,有“吃不言,睡不语”之说;坐相要正,两肘不能同时拄在桌上,不能扭歪着,不能架脚;吃相要求:手要端碗,反对猴抓相和饿鬼相,不准左手拿筷子;吃饭不能离开饭桌。旧有“男的吃饭三扒两口,(快)女的吃饭粒粒数(慢)”习俗,后来提倡健康吃法:细嚼慢咽。
第三“住”
一、材料与格局
旧时建房的主要材料有:砖、瓦、木料、石灰、泥、钉。砖有石砖、土砖。石砖,土窑烧制,青色,有线砖、二四八、三六九、头子等规格,线砖是最薄的一种,厚约1寸,二四八的厚2寸、宽4寸、长8寸,三六九的厚3寸、宽6寸、长9寸,头子是最厚的一种。前两种用于做肚墙,后两种用于眠砖单砌。还有一种1尺多长的砖,用于砌万字肚墙(即加厚的墙)。瓦,也是土窑烧制,青色,又叫布瓦,大头长约4寸8,宽约3寸;还有一种沟瓦,很大,大头长约1尺,宽约8寸;是陶窑烧制的,用于两屋面交汇处落水。
土砖,长和宽跟二四八的石砖一样,要厚得多,尺寸不统一。土砖是自家稻田里切的,中稻收割起来,把稻桩贴土割掉,用牛拉石磙反复碾压(至少8遍),请砌匠来切。拉线画线,按锹按后起砖,砌匠掌起砖锹,前面一人拉,配合要默契。旧时,砌匠高不高就看切砖。乡下有“牛上墙”的说法,就是指牛拉石磙压土砖,牛脚印留在砖泥上,砖砌到墙上去了,脚印便上了墙。
上世纪70年代后,民居出现红砖、红瓦和水泥、钢筋,钢筋多作窗棂(习惯叫窗眼子)。八十年代后,红砖、红瓦、水泥、钢筋成了主要材料,近20年,门窗基本被铝合金、塑钢代替,木料减少了很多。
旧时民居多为土砖瓦盖,好的人家做一转青(就是外墙都是青砖),一般人家外墙青砖能砌平“落”方就不错,里墙有三层肚墙就能隔潮。下乡和湖区的穷苦人家多住茅屋,每年都加草,俗有“茅屋三间,子孙不闲”的说法。富裕人家做列架屋,山墙用木料支架,发大水时,用铁丝将支架固定在地上,东西搬到楼上,大水只冲倒墙壁,屋架不倒。格局上,以连三屋为一个单位(即一栋),中间是堂屋,两边是房,堂屋比房稍宽,靠山墙或前或后盖一间小屋,(俗称“颇奀”)做灶屋,大都围院子。
近20年,农村的青砖瓦屋基本消失。新建的都是楼房,砖混结构,顶层仍用桁条、桷子、红瓦,铝合金或塑钢窗,外装防盗网;面墙贴瓷砖。室内多为厅式结构,厨房、餐厅、客厅、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全部装修;室外或前或后有小院,花圃。城镇的商品房,一般100㎡以上,三室一厅或两厅或四室二厅不等,自建的单门独院,跟乡下楼房相差无几,少量临街自建楼房为一至两间,三至五层,深度在 15米 左右。阳台较宽畅,晾晒衣物、养花十分方便。
农村人家的堂屋正上方都挂有母舅送的牌匾,有的设有“天地国亲师位”的祖宗牌位,下摆条几、饭桌和板凳;城镇部分人家还挂有字画,书房有电脑和书柜。
二、建房习俗
黄梅人称做屋为造华居,习俗繁多,各地不一,大体是:
(一)屋基大体地址确定之后,请地理看,地理根据男女主人生辰八字推算动工时间,准确到时到分;确定房屋朝向,同时指出忌讳事项。
(二)起手。按选定时日准时开工,风雨不误。先放鞭炮,由首席砌匠师傅砌第一块墙基石,边砌边说吉庆话。屋基上,过去贴文臣武将,阴阳八卦护符,现在插红旗,挂毛主席像,主家办起手酒,封红包给首席木匠砌匠师傅,以示尊重,暗含嘱托用心之意,有的还请母舅和族中老者到场。
有的架门楼由地理先生操作,要看时辰,门框披红,放鞭爆,主家封红包。
(三)上梁,要披红,贴有“紫徽高照”的红色横幅,两头披红挂彩,现在大都把丈余长的大红布挂在上面。架时,先在地上扎好,由首席木匠、砌匠师傅一人一头,抬着去山墙尖,每上一步,都要说句吉庆话,如“上梁上梁,金银满堂”,下面的人齐声喝采:“发达”。一直说到架好为止。架毕,燃放鞭炮,上梁师傅往下抛糖果,糕饼,让下面人抢。
下乡有早晨上梁的习俗,还要手抱公鸡,使其啼鸣。前一天晚上办“暖梁酒”, 第二天早晨办“上梁酒”,亲友带上贺礼须在上梁之前赶到。
现在做楼房,有的没备这根梁,上顶层水泥板时,也放鞭炮,说吉庆话,分烟分糖。
有的地方的梁以偷来的树以双稍为最吉利,主家先到他人的山上选好,晚上上山偷砍,连夜运到屋场,就是被人发现也不要紧。偷此梁时,放上几块钱,两包烟,别人一看便知用意,不会责怪。
(四)新房盖上瓦,做好出水装置,有的主家还办出水酒。如果当天落雨,瓦沟动流,认为大吉大利。这个习俗现在基本消失。
(五)乔迁亦称过屋。看日子,先贴对联。一过零时,在大门前先放一挂长鞭,然后开门,首先搬进柴火,寓意发财,主家设筵,亲友邻里,凡有来往的都请。女主人娘家兄弟送中堂或匾额,挂在堂屋正中,有的是舅爷送;还送竹子或梯子、柴火和粑。竹子要整棵的,梢上留有青枝,系上红布条;米粑、馒头均可,中央点上红点。近20年,还送塑料树木盆景,盆景的青枝绿叶上系上用红布条扎着的硬币,有的送花卉。在乡村过屋酒筵,有的地方仍是匠人首座。也有的是舅父首席,在城镇,酒席一般在酒楼饭店举行,舅父首席。
三、禁忌
忌在庙基、坟地上做屋,不能用庙宇上拆下来的砖瓦和木料;大门一般不正对大路、大树、山嘴、屋角、后门、烟囱,如果避不开,跌个线。同排房屋邻家不能超前,右边不能高于本家,俗称“左青龙,右白虎”, “宁愿青龙高一丈,不能白虎抬头望”;主梁加工只能由有福有禄的男长者压码,不能跨梁;床铺不能放在主梁下面,主卧里的床铺不能面向山墙,故忌讳“驼梁架”。
旧时,有的主家对匠人不恭,匠人们会“安计”,如在小木块或硬纸片上画不吉利的画儿放在墙肚里,主家若发现,当即赔礼道歉厚待,匠人则解除安的“计”。
建房是人生大事,亲友邻居均自觉前来帮工,不计报酬,仅以过屋时杯酒酬之,民风十分淳朴。最近二十年,大都包工,不计报酬的帮工日趋见少。
第四“行”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旧时,黄梅人非不得已是不出门的。
一、交通工具
旧时主要是步行,极少数人骑马、坐轿、坐兜帐,有的坐线车;走水路坐船,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大多数人依然徒步,少数人骑自行车,远路坐汽车。运东西,以肩挑或线车推或板车拉,远路的搭汽车。九十年代后,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家家都有一部。长途的坐汽车、火车或飞机。本世纪,村村通公路,许多乡村都开通了班车,十分方便。有一些家庭买了小车,步入小康社会。
机关单位到外地办事,坐本单位的小轿车,如果没有就租,很少有坐长途客车外出办公事的,这已经成了新的习俗。
二、行囊
“晴带雨伞,饱带饥粮”,旧时,包袱雨伞是出门的必备用品。
雨伞,主要是纸伞,做伞的纸叫“皮纸”,韧性很强,漆上“伞佬”特制的朱红色油漆,油光发亮,柔软耐用,破了可以补,现在多作道具。后来用布伞。近一二十年,人们出门大都带折叠伞。
包袱,把生活用品打包背在背上,包皮布是结实耐用的白布,毛头滚上黑边,做上记号,有的直接绣上自己的名字。先将物品放在中间,摆成长形,一组对角来回包缠,系牢,另一组对角打结。还有“捎碼子袋”,正规叫“褡裢”,口在中间,两头装东西,搭在肩上,一前一后的吊在身上。妇女走娘家时也提手巾包儿,有的是结婚时的盖头,也有的是专备的;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还用,一般都是头巾,红色和绿色居多。60年代后期,提包出现,包袱便消失了。现在出远门,带被子行李,有各式旅行包,有密码箱,十分方便。
三、辞行送别
出远门时,家人送行,反复叮嘱:小心,注意增减衣服,别掉东西,别惹事,到地头给家里报个信,旧时是“别忘了写信”,现在是“一到就打电话”。现在父母送子女上学或打工,一般都送到车站。当兵或因重大事件出远门的,会到亲友家辞行,亲友还要送数量不定的茶钱。
出门在外的人,住店投宿,旧时都会将就,“好饭一餐,好店一宿”,不愿惹麻烦,以平安为准则。
四、禁忌
旧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的说法,大都不会选这一说法中日子行事。还有:清早出门时第一个撞见的是女人,便被视为不吉利,当天不走,或回头改道;特别碰上披头散发的女人,天大的事当天也不走,做生意的人最忌讳这个。出门听见乌鸦叫,心里也不安稳。已经出门,因事途中返回,视为不顺。这些习俗已淡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