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在头上的热爱 本网讯(通讯员 张纯)把一摞摞碗顶在头上,这是杂技顶碗演员的杂技生涯中永远的行动指南;朝九晚九,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是杂技界的“996”。趁着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来自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行五人尝试跟着武汉杂技厅的杂技顶碗演员小米,过一天杂技的日子。
不到八点半,小米便来到了练功房,宽大的练功教室已经充盈着演员和学徒们练功的热血气息。当高空顶碗成为最大的荣耀、同时也成了最大的安全威胁时,倒立、压腿这些基本功也就成了最简单的热身方式,半个小时的热身时间,小米仿佛练得格外轻松,而当我们也跃跃欲试想要像她一样压一压腿时,却被源自大腿根处的剧痛劝退,小米笑了笑说:“你们没有训练经验,疼是正常的。但我们只有这些基本功扎实了,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 黄包车、柔术、晃管、立绳、绸调......这些我们根本没有见识过的字眼在墙上的课表上出现,这是练功房里上午和下午的训练内容。这时练功房分成了三个部分,左边一男一女伴着音乐一遍又一遍地“飞天”,这是他们在为今年武汉军运会演出的节目做准备;右边是蹦床蹬人项目,三两人在一个蹦床上有节奏地跳着,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但他们脸上却都洋溢着笑容,恍惚间,让我有一种他们正置身游乐场的蹦床上的感觉,孩子般的笑声格外悦耳。 而小米和她的搭档站在中间,将一摞摞碗顶在头上,单手撑在搭档的身上,顶起全身,身体随意变换、游刃有余,憋红的脸蛋却依然保持着表情管理,略有些发抖的手臂也丝毫没有要放弃的势头。
小米是武汉杂技厅现在唯一在练顶碗项目的演员,难度大、安全性低等种种原因成了顶碗项目传承路上的绊脚石,六岁起就进了杂技学校,十二岁被选入武汉杂技团来到武汉,“起初是因为觉得很好玩,当时对杂技比对学习更有兴趣,就来了。”小米说。从“兴趣”到“热爱”,历经的过程是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而不放弃,是摔倒受伤之后的更坚定,是年复一年的岗位坚守而更义无反顾......现在小米的榜样是武汉杂技厅的创始人之一,“顶碗皇后”夏菊花,想像她一样把顶碗杂技变成自己的标签,把自己最热爱的东西变成一生的事业。 晚上七点半,他们离开练功房,吃完饭便来到文化课教室。“他们大部分其实都还是孩子,如果不是来学杂技都还处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以在我们这里,除了杂技,语文、数学、英语和音乐这些文化课也不能落下。”武汉杂技厅负责人陈昌告诉我们。“我们经常要出国演出,到时候会有一些英文交流,基本的日常英语我们是必须要会的。”小米给我们介绍道。 提到杂技,社会上不同的声音像是要将他们吞没。“无用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等这些唱衰的声音一直都存在,而当我们问小米怎么看待外界的看法时,她只是微微一笑,略带羞涩地说: “我挺喜欢顶碗杂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