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从春

前几天,朋友一行七人驱车森林公园景区。
远远望去,仅剩残壁的原铁厂荒林场老厂部,如一位孤独故的老人,默默的站立,以一种不朽的姿态,见证着铁厂荒林场六十多年的沧桑变化—— 这里曾经是一片荒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人工改造,经过几代铁厂荒人的不懈劳作,匠心打扮,到现在茂密的人工森林。 由于气候宜人舒爽,铁厂荒成了国际半程马拉松的理想之地,来自于国外的运动健儿感受他的舒适后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连呼几声:Ok!Ok! 今天铁厂荒正以华中凉都-森林花海而享誉海内外。当我欣赏花海,回望被遗忘了的老场部,思绪就如断线的风筝,渐渐飞远...... 我们的父辈们当时为了补贴家用,为了每天一元二角钱而天不亮打着火把就到山上挖窝栽树,天黑才从山上回家后忙活该做的家务,一切忙完后已是半夜三更。 随着造林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管护的人员不断增多,包产到户后农村劳动力挣副业相对宽松,周边农人在林区务工者甚多,挖窝整地,育苗拔草,施肥,抚育间伐曾经养活周边数个乡镇达三百人之多。 八十年代中期,我十二三岁,曾跟随在公社林场当技术员的二哥砍过两个暑假的扶育,从割草到护育幼苗,从剔枝到蓄树,都是二哥手把手教我,当时幼苗和我差不多一样高,二哥为了鼓励我,还专门用葛藤将我砍过的扶育地片围起来,等施工员来收方(丈量面积)时单独核算,每当收方时二哥就有意将记号朝他砍的方向移动几下,好让我多有点儿收入。那时每亩三元钱,我一天在二哥的凑合下也能挣到六角钱,可以买四个练习簿或作文本,偶尔还可买几颗水果糖。 一个名叫熊家珍的老技术员总是夸奖我二哥蓄树最规范,最合格。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曾在马甲坡、车厢坪扶育过的落叶松水杉,如今己高达二十多米,早已成为一片森林。每次路过,我总要久立四望,无限暇思,心里收获着一种满满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从那时就养成一种栽树护树的习惯,时至现在只要不远行,每年春季我都要栽树,而且这一良好的习惯将会伴我终身! 如今我己年近半百,我在家栽的树也己成林,自家修缮住房所有木料都是从亲手栽植的杉林中间伐取,我当属于首批受益人,是铁厂荒这片多情的土地让我认识并懂得生态的力量源泉,是我二哥让我学会栽树管护并练就树一样挺拔坚韧的性格。 感谢铁厂荒!感谢二哥!感谢那段难忘的护林岁月...... 
作者简介 田从春 男,48岁,中共觉员现居住巴东县野三关镇菜子坝村,初中肄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曾拿过秃笔学写一些豆腐块火柴盒小文,后因生计所迫颠沛各地而弃笔,前年开始提笔回忆儿时野趣,笃信儿戏是一种生活,但生活绝不是儿戏!诚交各界朋友,让我们一起用手中的笔勾忆儿时情趣,沁人心脾,滋润你我心田!
注:文章来自楚天微观微信公众号(ctwg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