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本在山区长大的人,初来图书村,倒有种莫名的熟悉感。这大概源于四周高高的山,山上缥缈的云;源于淳朴的民风,好客的乡民;源于饮食口味的接近,小块儿的农家菜园子。而最能挑动我记忆神经的是图书完小,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当他们举起右手行队礼,笑着说:“老师好“时,我不由得想到十年前的自己,也和他们一样向老师问好,和他们一样无忧无虑,穿着老旧的衣服,在细窄的山路上又蹦又跳地去上学。如今自己有幸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加这样一次支教活动,仿佛是一种回归。 “远行“是我第一节课的关键词,每一个山里的孩子都会向往山那边的风景,他们也都将有面对外面世界的一天,远行的路错综复杂,知识是保驾护航最可靠的工具。而在他们长大后,背上行囊离开家乡独立生活时,总会有父母的牵挂。因而我又借《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引出孟郊《游子吟》,以此讲述孝道与远行二者的关系。如今的社会似乎更多地成为老人“追随”儿女生活,成为“儿女在,父母不远游。”然而无论何种情况,其中的孝道都在延续。 我不知道,多年后孩子们是否还会清晰记得曾有一个短期支教的老师和他们讲述了“远行”这个词。但与我来讲,若能在他们的脑中留下一丝印象,便已足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