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x_军魂_Vm9ld 于 2020-4-14 08:00 编辑
——蕲春作家吉方君长篇小说《资教生》读后
文/张萍(武汉)
看惯了城市天空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惯了熙熙攘攘的人海车流,正值月明星朗,风平云碧时,静下心来读湖北作家吉方君的《资教生》,真有恍如隔世之感。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用了近通宵的时间来阅读。阅读之中,几次潸然泪下,心绪难平…… 我想说,我深深地被《资教生》震撼了! 我想说,这是一部当代的《青春之歌》! 我想说,这是一部发自灵魂深处的赞歌!
张萍近影
“资教生”,是参与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约定俗成的统称,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湖北省内高校,带有鲜明而又强烈的湖北烙印。 湖北“资教”行动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赞扬和大力倡导,并将这一行动推向全国。“资教生”在中西部地区,又称“特岗生”或“特岗教师”。他们用青春和激情,为山区学校带来了歌声与欢笑,带来了期盼与希望,有的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资教生》描述的就是他们扶贫支教的故事。他们是中国最年轻的乡村教师群体。 主人公苏雪琴是江城某高校的美女大学生,因为男友李耀南报名来大别山支教,她为了爱情放弃出国谋取高薪职位的打算,跟随男友踏上支教山区的曲折道路,后来成为当地明星教师,从此长驻大别山;男主角李耀南是高干子弟,他带着万丈豪情来贫困山区学校想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却屡次遭受黑恶势力的打压陷害,最后神情恍惚地离开他深爱的地方,登上飞往异国的班机,最终与他深爱的女友分手;苦难女孩王陈香为报师恩和照顾亲人,舍弃去沿海城市工作的好机会,留在家乡中学支教,善良的她为学生付出所有,最后为了救同事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漂亮女大学生汤格格,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打着支教的幌子,巴结上级领导和认干爹,结果付出惨痛的代价远走他乡,最终通过努力找回了自我,步上了正途;天真浪漫的蒙古族女孩娜云花,暗恋白马王子李耀南而追随来到大别山支教,尽管后来他们无缘成恋人,但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支教期满后走上星光大道,开始了新的追梦人生…… 这些平凡的人物形象,在吉方君的笔下,一个个是那么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着读着,我不由想起著名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感觉女主角苏雪琴和王陈香、朱丽娟甚至是汤格格的身上都有“林道静”的影子,同样从小说人物查光荣的身上读到了“卢嘉川”的光辉形象,男主角李耀南的身上也有几分“余永泽”的风采……这些资教生用美丽的心灵唱出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相比现代很多作家们臆想出来的、在星级宾馆里演绎的醉生梦死的闹剧,相比那些红男绿女苍白的隐私和粘乎乎的绯闻,相比高级白领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矫情,读吉方君笔下的人物,真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悲壮感。倾听这些来自灵魂的声音,感觉我们的生活原来有着比天更高比地更远的世界。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家吉方君告诉我,《资教生》里的故事,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来,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小说里的“上天桥”、“下天桥”,取自鄂皖两省交界处的蕲春县最北端的“田桥”的谐音,小说里的“上天桥中学”,即以詹大悲中学的前身“田桥中学”为原型,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影子,其中有很多人物的生活原型还是“田桥中学”的师生。比如主人公“苏雪琴”的生活原型,就是田桥中学资教生陈春芳;比如小说人物“查光荣”的生活原型则,则是几年前遭遇车祸去世的原田桥中学校长查方云。现实生活中,向桥乡白水中学女教师王云芳,患肾结石住院,做了“剖肾取石”手术,住院7天后插着导管挂着血瓶走上讲台,与小说人物“王陈香”的经历极为相似……这些有血有肉的灵魂,汇聚在吉方君的笔下,成就了这部《资教生》,它是当代资教生的缩影,也是人民教师灵魂的凝聚,值得铭记、讴歌和赞美! 在作家朴实的描述里,我们触摸和感受到这些“除了年轻便一无所有”的男生女生那坚定的脚步声,他们坦率、真诚,讨厌虚与委蛇的迎来送往,用纯净、理想的心态面对社会,并坚信自己能用知识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他们充满激情、善解人意,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呵护备至;他们敏感冲动,在虚伪歹毒的坏人面前很难沉得住气,总想来个直面抗争;他们对现实很多事情也有过彷徨、失望乃至激愤,但他们没有泄气,相信只要真诚做人做事,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他们还有无私大爱的情怀,在危险来临时愿意牺牲自己而保护他人……另一方面,小说对农村一度猖獗的“家族黑恶势力”没有回避,将犀利的笔锋指向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让我们又真实地触摸到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诸多严重而又紧迫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人性美也在正邪较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以为,这是这部作品最具魅力的亮点,也是当前诸多文学期刊和文学作品中需要填补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还有吉方君的创新风格。在《资教生》的十五个章节中,光看标题就让人耳目一新,如“为爱选择”、“如影随形”、“动感地带”、“水冷风寒”、“物是人非”、“劳燕分飞”等等,这些标题四字一组,简洁明了,既有动感十足的青春元素,又有厚重浓烈的时代色彩,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追读的欲望。还有就是,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以“QQ对话”作为引子引领下文,让读者浮想联翩,而且QQ中的网名也很新颖,如“琴声依旧”、“冰雪莲”、“火凤凰”、“格格”、“皇阿玛”,他们分别是“苏雪琴”、“娜云花”、“李耀南”、“汤丽丽”及“白思文”等小说人物的网名,很符合人物个性和身份。人物对话语言,吉方君则表现出了“顽皮可爱”的一面,他把“八零后”、“九零后”经常用的网络语言,借助聊天方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就连那些丰富的“表情附号”,也被他用引入小说文本,如“偷笑”、“哭泣”、“色”等等,让人感到亲切、熟悉、愉悦、开心。 让我钦佩的,还有作者“驾驭读者”的能力。强迫自己易,强求他人难。作者的高明之处,是他不仅能让读者追着故事往下看,还忍不住与小说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流泪共欢乐。而恰恰就是这种不可抗拒的阅读体验,将使这部作品不朽。昨晚我在读《资教生》时,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在小睡的片刻,我还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我也跑到山区学校支教,和“苏雪琴”一起外出家访…… 真心佩服作家吉方君,他把这部小说写得像一首荡气回肠的歌,让人听后久久地回味。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阅读效应,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小说人物的艺术塑造。我在读完《资教生》后给吉老师发过信息,坦陈自己对男主人公“李耀南”一角不太满意,怎么由当初来支教时的豪情万丈,演变到最后麻木不仁地飞往异国他乡?吉方君告诉我,现实生活是美好的,同时也是残忍的,特别是在遭遇了种种磨难后,有的人能够奋发,有的人也会消沉。“磨难”是把双刃剑。他说,他没有想到要把男主角塑造成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因为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李耀南”。只是不知为什么,我在读“李耀南”时,尽管最后对他有点失望,但心里对他却讨厌不起来。因为从头到尾,他并没有做错的地方。包括他最终移情别恋,我都觉得合情合理,是情感发展的必然结局。还有苦命女孩“王陈香”失去亲人绝望得想自杀时的情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特别是她替苏雪琴挡过山上滚落的巨石,死时不肯瞑目的凄凉,让人痛彻心扉;还有苏雪琴得知深爱的男友最终在异国他乡另娶她的好姐妹的消息,她的那份怅然与失落,让人为之疼痛、唏嘘不已。这些人物形象透着水一般的纯净,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比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我觉得他们更有资格喊:青春万岁! 之所以说《资教生》这部小说充满魅力,不仅是因为该小说的正能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还因为作家吉方君秉承着人道精神,对小说里面的普通人充满了同情和怜惜。怜悯,是一个文化人应有的品德。当然,他对现实生活也秉持着不完全合作和苟同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既是近距离,又带着一种疏离;既是边缘人,又非边缘人;既跳出了五行外,又游离于五行中;既心怀慈悲,又展露锋芒。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渐由温情转向冷峻,显现出雷鸣电闪、撼山决岸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作家吉方君,我并不陌生。这不仅因为他是我的同乡,更因为我读过他的不少文字,感觉他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他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一种浓得难以化开的真情,让人读后忍不住慨叹:好文撼人心!我在三年前还面对面采访过他,以《雨夜访乡君》一文对他作了全面介绍,此文收录在我的散文集《与你同行》里,很多人读后都为吉方君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写作历程感慨不已。从采访中知道,他退伍后当过十多年民办教师,有过从军、从教和从政经历。我想,这种坎坷经历,正是他创作《资教生》的必要准备,使他能用熟稔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十年磨一剑。吉方君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著作,可见他对创作的认真态度。是的,艺术需要精益求精,好的作品需要用时间来打磨,这样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感谢吉方君的这部《资教生》,他让我用近通宵的时间,一气呵成读完,倾听这些来自灵魂的声音,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当代支教大学生的风采,以及他们的那份赤子情怀。据了解,这部长篇小说既是湖北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又是湖北省委宣传部列入重点推介的“大众文艺丛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高校毕业生们人手一册,带在身边读读,让那些不愿走出去、不找工作的“宅男宅女”经历一次“社会实践”,让那些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看到更为精彩的人生,让那些不思上进不肯钻研的人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同时,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资教生,尊重资教生,记住这个曾为山乡教育奉献青春的群体,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奔赴农村,扶贫攻坚,成就梦想。 再一次感谢吉方君以其入木三分的笔力,为我们塑造了“资教生”——这一具有时代风貌的青春浮雕。在此,我把《雨夜访乡君》里的一段话作为读后感:他的作品,既有纵横裨阖收放自如的宏观把握,又有清泉润肤的微观体悟;既有洋溢着历史诗情的沉郁柔丽,又有张扬着现代意识的高歌低吟;既有不动声色却又无限广大的内里乾坤,又有波涛澎湃之下的持重骄吟;既有天马行空大鹏翱翔的时空穿越,又有火烙铁铸的历史深沉……达到这种境界,是一个作家长久修炼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也得给我老乡提点意见了。这部小说亮点纷呈,但是有些“亮点”,窃以为还“亮”得不够。如“暴风行动”一节中的“打黑除恶”,是全书的高潮部分,但是作者“惜墨如金”,点到为止,没有作出更为精彩的展现。比如资教生林小春参与警方的抓捕行动,应有一波三折的情节,作者却一笔带过,让我读后意犹未尽,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当然,这或许是我过于苛求了。纵观全书,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是最让我心动的作品之一。祝贺《资教生》顺利出版,盼望更多的人来读这部好作品;并祝吉方君有更多的佳作问世,愿他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简介】张萍,女,七零后,生长于湖北蕲春李时珍故里,落户于木兰山麓,滠水河畔。幼承家学,爱好文学,读中学即有短文见诸于报端。作品散见于《莫愁·智慧女人》《星星诗刊》《厦门日报》《幸福悦读》《黄冈日报》等报刊。曾参与编纂《无陂不成镇》《天南海北黄陂人》。已出版散文集《与你同行》等。现居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