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聚焦】鄂东粮仓“保粮战”
湖北日报 黄梅政府 昨天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了解更多
鄂东粮仓“保粮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通讯员 王政 吴慕枫
7月7日至8日,一场暴雨,让鄂东粮仓黄梅一片汪洋。作为全省优质稻主产区之一,全县九成水稻受灾。
大灾当前,如何保住9亿斤粮食年产量?如何保住农户的基本收成?连日来,黄梅县争分夺秒打响保粮之战。
辗转湘赣皖,“抢”回翻秋种
“难!”说起刚经历的那场“抢”种子大战,湖北华缘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黎中华扒起上衣短袖,“看!守在田里‘抢’稻种,全身晒得黢黑。”
眼看暴雨成灾,保粮食安全、保农民收成刻不容缓,黄梅县立即成立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向受灾农户免费发放稻种,第一时间改种补种。
过了中稻插秧时节,唯一补救办法是“翻秋”,即7月25日前改种早稻品种。县农业农村局委托华缘种业、隆华种业等3家本地公司紧急采购。
“今年早稻一‘种’难求。”盘了多年种子,黎中华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年初周边各省大面积种早稻,去年的种子存货全部用完,今年早稻要么还没成熟、要么还在晾晒,成品稻种极少,加上受灾地区多,种子需求量骤增。
接到购种任务后,黎中华带着团队跑遍了江西、安徽、湖南,每天行程上千公里,“幸亏县里安排得早,我们赶在前面订了一大批货,再晚一点,外地的车已经排成长队。”
“加价购买、提前打款、现场签约,还是担心‘抢’不到。”湖北隆华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应龙带着5名员工赶到湖南,日夜蹲守在稻田、仓库,硬是拉回30多万斤稻种。
“尽管采购时间紧、数量大,但种子质量一点不能打折扣。”李应龙说,烘干的种子出苗率低,坚决不要;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要。
截至7月22日上午,全县补种改种所需的97.3万斤早稻种子全部送到田间地头。
排渍快一秒,损失少一分
大暑时节,稻田秧苗正拔节生长。这里是位于黄梅县郊的张湖原种场,水稻种植面积达1.1万亩。
黄梅被称作黄冈的“水袋子”,地处湖区低洼地带的张湖原种场,又是黄梅的“水袋子”。
“8日凌晨那场暴雨,稻田全淹了!”说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张湖原种场负责人章石亚历历在目,“路面积水没过膝盖,稻田里的水有1米多深。”
“正是水稻分蘖期,长时间淹水会造成减收。”张湖原种场沙河分场党支部书记刘仕平是个老把式,当天就组织职工抢排。
“排渍快一秒,损失少一分。”章石亚说,“从7日起马力全开24小时排水,10天全部排干。”
那场特大暴雨造成黄梅考田河多处溃口、漫堤,沿线濯港镇桂坝、胡牌、胡坝3个村庄被洪水围困,3700亩良田成泽国。7月22日,记者在考田河两岸看到,沿线河堤安装大量抽水机组,稻田已不见渍水。
“水退一寸抢种一寸,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黄梅县县长刘欲晓介绍,7日以来,全县共投入排涝机组1900余台(套),58.61万亩受灾水稻渍水基本排干。
日夜抢补种,不荒一亩田
“种子到了!大家排好队,不要急!”7月20日凌晨4时许,黄梅县孔垄镇站前大道,一辆载有6万斤种子的卡车从湖南连夜赶来,等候多时的农户推着三轮车赶紧上前。
“千犁万耙不如早播一夜。播种前要排干田、整好地,将种子浸种、催芽,种子赶在7月25日前落泥,时间紧得很。”孔垄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陈松球介绍,运来的种子不入库,直接送到农户手中,一分钟都不耽搁。
种子拿到手,如何科学补种改种?省、黄冈市、黄梅县派出多个工作组上百名技术人员奔赴受灾乡村,线上线下指导农户救灾。
“对受灾稻田,我们分类处理,不荒一亩。”黄梅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耀学介绍,完全绝收田块7月25日前实施“翻秋”,部分绝收田块移密补稀、移苗腾田,空出来的田块再“翻秋”,7月25日后退水的田块改种玉米、荞麦等秋杂粮。
“种子最好用40%强氯精浸种,提高活力。”陈松球和两名同事一边发放种子,一边叮嘱农户相关注意事项。
无人机正施肥打药,农民在整田播种。7月22日正午,烈日当头,濯港镇五沙坡村雪汊家庭农场正忙着“翻秋”,农场主吴文彬说,“施肥主要是帮助水稻恢复‘元气’,打药则是防范第二代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黄梅县委书记马艳舟介绍,半个月来,全县紧急下拨2000余万元用于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在争分夺秒救灾的同时保水储水,做好迎战“涝旱急转”的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