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8-14 11:2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目资金从哪里来
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的资金从哪里来?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由县和县级市自身推动,资金来源的大头是财政资金。近年来,由于县城房地产开发比较活跃,土地出让金也水涨船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表示,大部分县城的财力不足以支撑城镇化补短板所需资金。我国的县域,除了百强县等少数县的财政实力相对好一些之外,绝大部分的县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的相当一部分支出是财政供养人员支出,教育领域的财政负担也比较重,完全靠当地的力量有些捉襟见肘。
有专家建议,县城城镇化公益性项目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大城市一样,不少县城也有城投公司,但由于种种原因,获得银行授信以及发债都很困难,而通过其他途径融资的成本比较高,同样不能支撑补短板所需资金。陈耀建议,对于县城公益性项目建设,要根据当地的财力,加大上一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补短板其中很大部分是上一级的转移支付,包括市级、省级,甚至中央一级;对于非省直管县,要靠市、县两级给予一定支持;西部县城则需要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陈耀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马庆斌表示,公益性项目也要细分,有的可以用发债的方式融资。“公益性项目有一定的收益,但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此不太感兴趣,虽然风险不大,但投资长、收益低。当收益率达不到社会资本预期时,可以采用发债的方式,比如地方专项债或抗疫特别国债。”
马庆斌建议:“前期当社会资本收益还看不清楚的时候,政府要发挥作用,比如用开发性金融、专项企业债券等社会化方式,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再逐步采取PPP或者BOT等多元化的方式,让社会资本有序进入。”
对于资金来源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的思路是——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区分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合理设计资金保障方式,既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又调动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项目资金: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落实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的要求,针对县城公益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设计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县城公益性项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予以投入,符合条件的县城公益性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支持。对于其中有一定收益但难以商业化合规融资、确需举债的县城公益性项目,除上述资金支持渠道外,还可通过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予以支持。
二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针对县城准公益性及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设计市场化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联动投入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大中型准公益性及经营性项目,可通过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利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予以融资支持。对于符合条件的县城智慧化改造、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建设等领域项目,可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予以融资支持。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激发民间投资参与投入的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