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378|回复: 0

[热点评述] 曾经的三国古战场 深藏亚洲最大的舟桥厂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9548

主题

9576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14364

IP属地:江苏省

发表于 江苏省 2020-9-14 19: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的三国古战场 深藏亚洲最大的舟桥厂三线记忆 2019-10-05 13:54:02
【背景】中船重工应急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又名湖北华舟应急装备公司,始建于1967年,其前身为国营中南金属结构厂(代号446厂)。隶属国防科工委,是我国第一个专业化舟桥制造厂,为部队提供江、河、湖、沟通行保障装备,属国家重点保军企业。历经改制、股改、上市,完成了由湖北华舟向中国应急的华丽转身。
赤壁市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设置蒲圻县,因湖多盛产蒲草形成集市而得名。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1967年,曾经的古战场迎来一支神秘的部队,他们在这里秘密筹建一个“逢山开山、遇河架桥”的舟桥制造军工厂......
2000年代,当全国的“三线工厂” 几近消失,大部分已在地图上被重新标注,而身处三国古战场的四四六厂,这个曾被誉为亚洲最大舟桥厂,用近半个世纪的奋斗,经历了化蛹成蝶的磨难,终于凤凰涅磐。




国营446厂建于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距县城5公里的铁山北沟。生活区向西沿枥山山沟而建,单职工宿舍、双人宿舍、职工医院、食堂、商店、学校、幼儿园等连成一片,就像一个远离城市的小社会。我们统称为生活区。


这是唯一存留的、化石般的第一栋单人宿舍(另四栋单人宿舍已拆除),距今已有半个世纪。它卷缩在生活区的最东端,无言地诉说着第一代三线人的艰苦和荣耀。


建厂初期的1969年和1970年,从武昌造船厂调入的工人师付、管理人员,一大批知青、600多名的复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打着背包,扛着行李,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满怀豪情地来到了湖北省蒲圻县的铁山北沟,参加三线建设。这里住着一群当年满怀抱负的青年人,端着饭盒提着水瓶,回到宿舍楼,夜晚时看着窗外的天空,和同事诉说自己的理想。几多艰辛,几多感慨,都源于一种对三线建设的忠诚和奉献。


当时一间12平米的单人宿舍放四张双层铺,住6人,就这样也只能满足三分之一职工的需求,大部分人睡在篾席围成的草棚里,看见满天星星的时侯,相信明天一定是个艳阳天。在那莺歌燕舞的年代,我们渡过了建厂初期最艰难时期。


一套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32平米的双人宿舍,它却让第一代三线人有了一个家的感觉。当时工厂领导与工人一样,都蜗居在这种小房里。


没有厕所的双人宿舍,每户都要穿过走廊到室外的公共厕所解决问题。这种双人宿舍也有它快乐的一面,每户通走廊,孩子们都在一起玩,邻里之间关系也都很融洽。到了夏季,天色稍晚,宿舍楼里的人家早早搬出了竹床、凉椅,聚在一起纳凉、谈天,欣赏着清晰而明朗的星空。
篾席草棚、双人宿舍,留下了第一代三线人火热的青春,对于下一代来说,这是一种让人仰望的记忆。


当时分房政策是相对公平的,按照工龄、厂龄、单、双职工、人口多少、子女单还是花(即有男有女)等等打分,按分数高低予以安排住房。醉过才知酒浓,只有体验过这种分配,才会真切感受到生活就是如此简单!


它无饰无琢,确与无数三线人的生命与情感相融,这是第一代三线人曾经的栖居地,它见证了第一代三线人酸甜苦辣的人生轨迹。


这些已消逝和即将消逝的建筑,足以让一代三线人引为自豪。作为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走进了历史,但其所蕴含着的那种精神那种理想和信念将是永恒的,


这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第一代三线人自己动手建造的双人宿舍,用建1栋宿舍的资金修建了两栋宿舍。住房布局为两室一厅一卫一厨两阳台,住房面积50平方米。在上世纪70年代是最人性化的设计。使职工从此告别了“吃家饭,拉野屎”的尴尬局面。凡是分到这样新房的职工,都要放鞭庆祝。


在半山腰修建的双人宿舍,形成了一幅人工雕刻的巨幅壁画。犹如一座高耸的城堡,守护着身后共和国的坚船利炮。


这条通向厂区的水泥路(后刷黑),见证了三线人上班下班的生命足迹,他们在上下班的人流中,渡过了人生中最美好时光。


在生活区里,每一建筑都是一个故事,它会向你诉说当年的辉煌。在企业改制后,这些福利房作为商品房全部卖给了职工。在“高积累、低工资”环境下奋斗的成果,一下子变成了必须付款的商品。它标志着国企职工福利制度的终结,这些“房改房”成为了计划经济时代一个让人回味的标志。


改制前的四四六厂职工医院有门诊部和住院部,分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和五官科。有手术室、化验室、理疗室和X光室。职工医院医生的医术水平比当地医院要高出很多,工厂周围十里八乡都募名来医院就诊。


免费医疗历来是国企中最重要的福利,职工医院与职工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职工享受着免费医疗,直系亲属享受就医减免50%的费用。随同职工医院商业化改制,终结了国企职工享受免费医疗的福利。


医改后,在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四四六厂职工医院渐渐萎缩,医生人数锐减,职工生病只能舍近求远,如今的职工医院门可罗雀。


在那火红的年代,四四六厂生活服务公司,承担了全厂生活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统管全厂职工、家属的吃喝拉撒。
在物资供应紧张的时期,生活服务公司常会从外地统一采购一些猪肉、鱼、水果等发给厂里的职工,逢年过节,全厂每家人吃的几乎都一样。面对生活,三线人有一种“满足”的美感,也有一种令人傲然的欢乐。


四四六厂综合商店是建成较早的设施,它的建成解决了职工的每日必须。商店一楼从左起为:银行、理发、小吃店、商店大门、粮店和蔬菜门市部。商店大门内一层为副食柜,二层为针织柜、疋头柜的文具柜。三楼为商店办公室和仓库。
改制后,综合商店撤销,一层全部承包给了私人经营,第二层和第三层改为四四六厂经营处,后一度改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宿舍。2016年,为了兴建华舟广场,综合商店楼被拆除,它带走了三线人太多的美好记忆。


这是为四四六厂职工提供生活用煤的蜂窝煤加工厂,随着天燃气的使用,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是为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的四四六厂职工,免费提供降温饮品的冷饮加工房,每到三伏天,这里生产的绿豆汤、酸梅汤、雪糕源源不断地送到车间职工手上。这些对职工的关爱,如今已荡然无存。在高温下工作的工人再也忆不起那绿豆汤、酸梅汤的味道了。


在生活区内,生活锅炉房主要承担了职工食堂用气和职工澡堂的热水供给,还为全厂职工免费提供开水和中餐蒸饭服务。伴随食堂、澡堂的消逝,生活锅炉房也寿终正寝了。


“望穿双眼盼亲人, 花开花落几春秋, 啊 花开花落几春秋。……”电影“小花”的主题曲,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一天晚上,从厂大礼堂传遍了整个生活区,结束了四四六厂职工、家属下雨下雪打着雨伞看电影的尴尬状况。工厂大礼堂每年举办的职工代表大会、文艺汇演、年终表彰等,凝聚了三线人的信念和豪情,它是四四六厂企业文化形成的发源地,也是四四六厂企业文化的最终表现地。


在大礼堂右侧的灯光球场上,蓝球比赛、拔河比赛,曾让多少职工和家属为之欢呼雀跃。文艺宣传队、各类蓝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职工业余运动队,曾在不同场合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四四六厂职工业余舞龙队、舞狮队,退休大妈的威风锣鼓,在盛大节日或工厂重大庆典中,一展三线人的风采豪情。


改制后,四四六厂大礼堂和灯光球场交当地政府托管,大礼堂成为“蒲圻办事处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内部座椅拆除了三分之二,改成了羽毛球场。灯光球场加围栏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曾是青春焕发的第一代三线建设者,如今进入了垂暮之年,他(她)们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承载了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任凭时代变幻,他(她)们谈笑当今茫茫宇宙,憧景未来人间风云。(注:此照片由闪马旗人提供)


第一代三线人的子孙们在幼儿园留下了幸福童年的记忆,每逢六一儿童节和工厂文艺汇演,幼儿园小朋友的节目是最吸引眼球的。改制后的幼儿园,已对外承包,按商业化模式运营。


四四六厂游泳池在赤壁市是建成最早的体育设施,配有全套的更衣室、淋浴室,消毒池和泵房。无数父母培伴孩子荡漾在泳池内,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家庭温馨。围墙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毛主席语录清晰可见。随同时代变迁,四四六厂的游泳池对外承包,按商业化模式运营。
四四六厂子弟学校创建设于1969年,设置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配备了相应的各科老师,学生绝大多数为工厂子弟。学校配有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和400米跑道。改制后,撤销了高中部,后又撤销了初中部,现整体移交地方教育部门。


四四六厂技工学校,属省、部级管辖的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学校开设了基础课(语文、高等数学、政治)和专业课,专业课有机械制图、金属加工(车、铣、磨、刨、钻)、热加工(电焊、装配、热处理)、计算机技术,电工和钳工专业。配有相应的实习车间。
技工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四四六厂子第学校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这几批毕业生已成为华舟重工的中坚力量,其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校毕业生,占华舟重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总数的50%左右,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做好“中国制造”是多么重要。从2011年开始,由于无生源,学校停止了招生,改为四四六厂职工技术等级考试机构,成为中、高级工的技术等级资格考试单位和工人技师的培训机构。


1987年,工厂拨款十万余元,将厂大礼堂之南的一污水塘改建设成企业公园,历经三年多,一座具有苏州园林风格,幽雅别致的“南园”拔地而起,曾为赤壁市唯一的一座公园。


“南园”它饱含了全厂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所洒下的汗水。




园中的假山瀑布,亦真亦假,山径回廊,曲径通幽。不论是市民、学生,还是职工亲友,游览南园,都乐而忘返。


改制前的四四六厂的生活区,或许是乌托邦式的和谐生态,但它如诗、如画、与同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第一代三线人放飞了青春的希冀,放飞了创新的思维,用一生诠释了三线的全部内涵,留下了回忆、感慨和自豪。


这刻满岁月风霜,曾让无数三线人尽情地将生命绿色挥洒的地方,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变得有些烦躁不安。尽管有变革与命运的碰撞所产生的不悦,但三线人那大山般的胸怀,将四十载的千秋风流化成一束映山红,深深地藏在心底。
(图文来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