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山东省青岛市 2020-10-10 14:1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验交流】构建“555”工作体系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
黄梅政府 昨天
近年来,黄梅县在产业扶贫上工作上努力探索、实践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经验。
日前,由黄梅县人民政府撰写的《构建“555”工作体系 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一文得到了省人民政府副省 长万 勇同志的肯定,并作出批示。
万勇在批示中指出,黄梅县“三个五”的产业扶贫做法和效果,是黄冈市产业扶贫工作的缩影,请加强总结推广,这是扶根本管长远的关键一招,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近年来,黄梅县坚持把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构建“555”产业扶贫体系,促进政府、市场主体、金融保险机构与贫困户捆绑发展,推动“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促进了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聚焦“五大产业”挖发展潜力
该县着力做好“沿山、沿江、沿湖”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林果特(油茶、茶叶、蓝莓、楠竹等)、蔬菜种植、虾稻共作、畜禽养殖、观光旅游等五大特色产业。在北部山区,不断拓展油茶、蓝莓、旅游等扶贫产业规模,全县已建成林果特基地11.6万亩、各类休闲观光园50多个。在两湖地区,重点发展稻虾综合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扶贫产业,全县已发展“虾稻共作”综合种养30万亩、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户500多户。在沿江地区,着力培植蔬菜种植产业品牌,全县蔬菜基地18万亩。今年以来,该县积极构建“多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扎实推进产业扶贫“2331”工程,即每个乡镇建立5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2个,200亩至500亩的3个,200亩以下的3个,每个贫困村建立1个扶贫车间,带动2.3万个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
二、推行“五种模式”拓增收活力
深度挖掘各类扶贫先进典型,探索出五大成熟产业扶贫模式。
推行以华进粮油为代表的“龙头加工企业+贫困户”模式,湖北华进粮油有限公司瞄准附近农民再生稻生产技术成熟这一特点,实行订单生产,通过免费发放优质再生稻种子4万多斤,与100多户贫困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承诺再生稻收购价格每斤超过1.6元,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推行以龙成油茶公司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龙成公司在停前建设万亩油茶基地,带动贫困户通过“五金”增收:土地流转得“租金”,年支付租金近450万元;基地就业得“薪金”,与148家贫困户签订劳务就业协议,年支付工资220万元;委托经营得“酬金”,将油茶园反向承包给54家贫困户,管理费300-500元/亩;超产提成得“奖金”,农户承包50亩油茶园,每年最低可增收2万元;订单生产得“订金”,与31家贫困户签订订单种植协议,种植200棵油茶,年收入即可达1.2万元。
推行以谦益农业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消费扶贫+贫困户”模式,黄梅谦益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发展生态稻和杂粮基地1万多亩,所生产的生态农产品全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
推行以大唐慧农合作社为代表的“文化旅游+采摘观光+贫困户”模式,大唐慧农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非遗文化旅游黄金线路优势,投资8000万元打造特色水果采摘基地,吸纳周边140多户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帮扶效果明显。
推行以中山林农合作社为代表的“村级合作组织+贫困户”模式,五祖镇中山村林地股份合作社依托5630亩山林成立,全村51户贫困户全部参与其中。合作社组建后,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农户通过务工和股份分红每年收入上万元,家庭无劳力的贫困户也可年均分红1千多元。
目前,全县共有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已建成以谦益农业、青山绿水、龙城油茶、邢绣娘生态科技等为代表的产业扶贫基地164个,以新开镇张军油脂、大河镇袁夫米业等为代表的产业扶贫车间83个。
三、落实“五项政策”激脱贫动力
产业扶贫的关键在政策引领,该县通过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和市场主体活力。
落实贫困户自主创业奖补政策。对贫困户自主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达到一定规模每年最高奖补2000元/户;对贫困户自主开设网店,具备代购代买、网订店取、物流配送等功能的,给予一次性奖补10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开办农家乐创业,正常经营半年以上的,每户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2019年兑现3223家贫困户享受自主发展产业奖补资金635万元。
落实带贫市场主体奖补政策。对带动贫困不少于5人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市场主体,按照帮带贫困户人数和成效给予每人1000或2000元补贴。对市场主体达到扶贫车间创建要求的,在此基础上根据带动贫困户的情况再给予2-10万元的奖励。
落实金融扶贫政策。对符合贷款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最高可获得“5万元以下、3年期限内、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的小额扶贫贷款;对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按带动贫困户户数,给予最高30万元—300万元信用额度,贷款期限一年以内,贴息标准为贷款本金的3%。目前,该县小额扶贫信贷新增贷款1.4553亿元,受益贫困户2900多户;73家市场主体享受农业信贷担保贷款80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
落实消费扶贫政策。创新方法,拓展思路,破解扶贫农产品销售难题,64家供应商495个扶贫产品纳入省扶贫产品目录,27家市场主体64个扶贫产品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社会扶贫网湖北馆销售额1011万元。通过工会消费、爱心认购、县长代言带货、网红带货等多种渠道推进消费扶贫,带动扶贫产品销售额1.2亿元。
落实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培训政策。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做到“智志”双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组织全县1000多名致富带头人和重点贫困村1000余名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提升了贫困户创业就业质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