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时期,江西与湖广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在此过程中,受地方战乱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不一的影响,江西移民大规模迁入长江流域,目的地则以湖南、湖北两地为主,且移民人数总量远超当土著居民数量,史称“江西填湖广”。在“江西填湖广”这场大规模移民过程中,受地缘因素的影响,大量百姓涌入两湖之地,尤以鄂东地区(今黄冈、黄石、鄂州三市)为主。其中,黄冈地区人口迁入数为鄂东地区之最,移民数量也超越了黄州地区的原土著民。在此背景下,黄冈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洪武大移民
水土丰富的自然环境
黄冈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湖北省的东北部,古称鄂东(主体部分为黄州府)。大别山横亘于北,东邻安徽,西接武汉,北靠河南,南望鄂州、九江、黄石等,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
明代黄州府地图
黄冈背靠大别山南麓,五水从其区域内流经,直至长江干流,府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大别山区域,山脉纵横,峰峦叠翠。据统计,黄州府境内山峰有上百座之多,中部受五水的冲击,形成一道道低山丘陵的地貌,群山密集,连绵不断,山多林深,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盛产多种名贵木材以及竹林,如享誉周边的蕲竹。在此地貌而形成的山林资源必然能够额外增加百姓的收入,促进经济地发展。
除山地资源外,黄州府南部为狭长的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主要分布在黄州、蕲春、武穴等地,形成了一定的内河冲击平原。冲击平原的形成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大规模的农业用地。此外河流下游土质肥沃,适宜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有效地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
此外,黄冈地区域内水系也比较发达,水域资源丰富。长江水系横贯而过,举水、蕲水、浠水、巴水、倒水五大水系交错,《大清一统志》云:“大江自黄陂来,入蕲水界。东巴水,西举水,自麻城入,会道观河、沙河南入之”,可以看出,此地五水与长江相连,构成一道区域水域网,水运发达,水域资源丰富。除水流交错纵横之外,境内湖泊也比较多,史料记载黄州境内有106个水流湖泊,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在气候方面,黄冈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温全年多变,四季分明。春夏之交多梅雨。全年气候冷热相间,变化多端,四季光热界线分明,光照丰富,雨量相对充沛,无霜期长,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5-17℃,最低气温在0℃以上,气候温和,适宜人口生活。
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气候适宜不仅丰富了黄州府物质资料,保障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能为大量的移民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家园,有效的促进州府人口的增长,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兴盛奠定良好的基础。
楚头吴尾的战略要地
湖北居长江中游,位于华中地区,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此地西望重庆四川,南连湖南、江西,北通河南、安徽,东通福建、浙江,处于我国中部,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对外交流便利。《图书编湖广图叙》云:“湖广,古荆州地。襄、邓抗其头颅,蕲、黄引其肘腋,江陵制其腰腹,伸膝向南,亦足以雄视诸州矣。”可以看出,湖北地区处于战略之地,区位优势明显。
明代湖广行省地图
隶属湖广行省的黄州府在整个省内地理位置优势也位列前茅。史料记载:黄州府区位为“地连云梦,城依大江水,西望夏口,东往武昌,通接巴蜀,襟带湘汉,介乎淮楚之交”。黄州府处于大江之北,通过长江水系与武昌、湖南、川蜀等地相互连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此卓越的区位优势下,封建王朝统治者也多将王室子弟封于此地。《湖广总志》记载:“荆于九州地域独称宏衍,鱼鲜秔稻之利溢焉,固兴王沃壤也,故二百年来,全楚封国独多于他处”。从中可以看出朱明时期湖北为鱼米之乡,经济发达,藩王设置也远胜其他地区。黄州府作为湖北地区的腹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自然也是明代藩王所向往的地方。据记载,仁宗第六子于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王,宣德时期被派往建昌,正统十年迁往蕲州。康王之子广济王于嘉靖三十六年被封于广济县,万历年间因以特权危害百姓,最终被废。随着成祖之后几代君王对宗亲王室权力的削减,明初地方宗王带甲的特权逐渐被废除。地方王侯的封地发展成“坐靡厚禄,资才不克自见,知勇无所设施”的食禄封邑之地,在明中后期也逐渐演变成地方经济发展的累赘。虽如此,但由封地之名足以看出黄州府在长江流域突出的地理环境。
在交通方面,黄州府也是首屈一指。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主干,黄州境内以举水为首的五大水系自北由大别山南麓向南而流,最终汇入长江,构成了优越的区域水域网。随着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特别是南宋都城南迁之后,水运的地位逐渐升高。至元代以后,随着大运河重新注入交通,水路相比陆路来说在运输方面更为重要。此外,水运在某种程度上所花费的代价远远少于陆运,且所花费时间更短,因此黄州府内便利的水运交通无疑能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地发展。《两淮盐法志》记载:“淮南纲盐自江苏仪征出口,由长江入湖广界,抵汉口镇泊集分销。自汉江口顺流济黄直向阳逻,由鹅公颈入口进岐亭,至宋博,抵麻城县止。又大江东下,由李坪达黄州,入武昌,进樊口,又由巴兰二镇进蕲水,接连罗田县止。复过蕲州,下田镇,分销广济县龙坪、武穴,直达黄梅清江嘴止。往东南入富池过兴国,通大冶,入扬辛河,达通山县。”由此可见黄州水系与汉口而接,北通麻城,中连黄州,南接蕲州,五水与长江水道形成类似于现在的“髙速公路网”,如此环环相扣来带动黄州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
在此优越条件下黄州府内也逐步孕育了一系列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其中尤以浠水、蕲州二地为甚。众所周知,黄州北部为大别山,地区山脉纵横,山地资源发达,地区盛产药材资源,此地不仅有各地盛行的中药,也有富有黄州特色如天麻等名贵药材,如享誉长江流域的“蕲州四宝”,即蕲州竹、蕲龟、蕲蛇、蕲艾四者。在以扬子江为主的庞大水域交通网下,以药材为主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促进了当地商业地发展。两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地南移,蕲州码头也逐步发展为长江流域的经济货运中心之一。北宋初年,为保证各地商业的正常运行,朝廷在全国设立六大“榷货务”,蕲州则为其中之一。蕲州码头逐渐成为各地货商运送货物的集散地,如负责地方茶叶、陶瓷、药材等商品的收购。南宋年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汉族领土大规模沦陷,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陆路交通也随着国都迁往建康逐渐衰退,陆路交通逐渐被长江流域的水运交通所取代,蕲州也在此时成为了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商贸中心之一。据统计,蕲州年贸易额在500万贯以上,年均税收15万贯,约占全国税收的2%—5%。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描绘了蕲口药肆林立、市场繁荣、买卖兴隆的情景,其言道:“十五日……是日,买熟药于蕲口市,药贴中皆有煎煮所须,如薄荷、乌梅之类,此等皆客中不可仓促求者,药肆用心于此,亦可嘉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入,蕲州作为长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逐渐被废。历经元末战乱,明初蕲州的商业贸易在各地商人以及朝廷政策的扶持下逐步恢复,再度成为整个长江流域的贸易集散地之一。
参考文献:
[1]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 (宋)陆游:《入蜀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
[3]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 (清)潘锡恩等撰,《大清一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 (清)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湖北通志》民国十年重刊本,台北:华文书局印行,196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