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重构学习空间,让教室适合为了学生未来学习。学校当初规模最大时有近千名学生,20余间教室,目前6个班级,122位学生,同时使用三个教室还有多余。现在所有的教室内均有4条设计线,功能设计、尺度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设计的重点是功能和形式,其中功能又是重点,这样的重构过后,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现代学习方法,学习工具不被时代所淘汰,更重要是让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思考的好奇心,把学习当作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内容,从而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重构活动空间,让校园适合学生的兴趣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置身于乡野之中,与大自然亲密相处。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地理位置的特点,在校园设计上打破学校和乡村社区的边界,将学习空间扩大到学校以外的乡村中,将乡村的自然文化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体现乡村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乡村乡土情感。 第三是重构生活空间,定制适合儿童生长的生活场所。学校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他们的生活和生长的场所,因此学校还要为孩子提供适合的生活空间。比如在设计学生宿舍时,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情绪的选用,都尽量适合孩子的审美习惯,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 管理:建设基于内涵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 如果说校园建设是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基于未来事业的学校形态,那么要使其真正符合未来学校的特征,还需要有内部的治理体系的变革。某种程度上这比校园的改造更重要。 第一,制度指向治理现代化的管理规范。在这些制度中充分体现了学校自主办学,教师自主发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办学思想,从而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制度进行了汇编) 第二,课程指向为学生做好未来生活的准备。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依据富文小学所处的区域的特点,他们设计了以生活教育为宗旨的课程,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打破教育和生活,将脱离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让学校教育为孩子今后生活做准备。(环境、劳动课程) 通过基础课程校本化和学校课程的开发,挖掘与真实生活有关的主题与内容,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乡村生活生产劳动时令解析、民族文化相结合,构建扎根乡土教育的绿色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对应试教育实质性的改变和超越。 第三,资源指向开放空间的网络平台设计。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学上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资源,使得教师难以用开阔的视野来实施教学。 (条件很好,疫情,助推教育信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