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中国 2021-10-29 14:2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陶侃去外地赴任之前,陶母再三叮咛,并递给他一个包袱,叫他到任后打开。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一看,包袱里装有一块泥土、一只土碗、一块白土布。陶侃沉思许久,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一块泥土,是教他永记家乡故土,莫数典忘祖;一只土碗,是教他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艰苦朴素本色;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他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八王之乱”以后,陶侃崭露头角,战功卓著,仕途畅达。后来,陶侃官拜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等,成为军政重臣。他平日严正端坐,军中府中诸事,千头万绪,毫不疏漏。有人来信,亲笔答复;迎来送往,井然有序。他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其勤勉严谨,一如儿时伴母夜织。
终其一生,陶侃牢记母亲教诲,并且告诫子孙不辱门风。陶渊明系陶侃曾孙,其官位虽不及先祖,清操却令世代仰止。任彭泽县令时,陶渊明力除陋规,倡导耕种“养廉田”,因不满督邮趾高气扬及索贿暗示,愤然挂印辞职。“不为五斗米折腰”,平常官吏难以做到。
同榜进士清如许
从城北苦竹乡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而上,进入紫云山挪步园。此间,峰峦叠翠,云雾缭绕,空气清新。龙泉劈山而下,苍林翠竹风光妙绝。这里是明末官员汪可受告老还乡栖居之处,挪步园之名拜他所赐。
提起汪可受,聊斋读者或许对他有印象。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汪可受》中记述:“湖广黄梅县汪可受,能记三生。”传说他能记得前三生经历,如此聊斋故事,姑妄听之。但汪可受从小聪明,勤奋好学,仕途畅顺,清正爱民,这一点不假。
汪可受,字以虚,号静峰,出身黄梅书香之家,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及第。初授金华知县,旋升礼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吉安知府、大同巡抚、兵部侍郎、蓟辽总督等职。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病逝,赠兵部尚书。
汪可受为官四十年,守操自律,政声卓著。任吉安知府六年,体恤百姓,打击豪强,扶助穷困,兴利除弊,重建损毁已久的白鹭洲书院,聘请名儒入书院讲学。他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深受吉安百姓爱戴。离任多年以后,当地人仍对他念念不忘,在武功山主峰金顶建造祭坛“汪仙坛”,以纪念这位仙风道骨的汪知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