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前,这里是黄州居民经过都要捂着鼻子绕道走的臭水湖。历经半年治理,这里没有了往日养殖的喧闹,一湖碧波荡漾,树木郁郁葱葱,湖水变得清澈平静。时间回到半年前,这里是黄州区一个水质黑臭的“臭水死湖”,每天都飘出阵阵的恶臭。半年来,历经生态修复、有机改造,综合整治之后的黄婆汊湖翻开了新篇。
斩断污染源,臭水变碧波
黄婆汊湖为城中湖,位于与西湖、东湖、禹王三个街道交界处。水面面积1.03平方公里,正常湖容350万立方米。1981年前后,黄婆汊湖被分割成成片精养鱼池,外包承租,形成众多圩垸。30多年来,持续投肥养殖,城市污水直排其中,湖泊水体持续恶化,黄婆汊湖不堪重负,导致水域面积严重萎缩,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汛期水位壅高,防洪隐患凸显,周边群众反映强烈。 黄婆汊湖成为“病湖”,根源在于长期的围湖造田、圈圩养殖和围网养殖,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黄婆汊湖,成为推进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湖泊健康发展和永续利用的一项重要而紧急的行动,也是落实区委、区政府将黄婆汊湖建成城市公园、实现“水质改善、湖泊容貌变好”的重要举措。 区委书记夏志东到黄婆汊湖就水体治理工作进行现场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时强调,水是生态之基,要提高认识,扛起治理的政治责任,要把黄婆汊湖治理作为一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提升城市生活品味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 黄州区迅速成立黄婆汊湖综合整治指挥部,组织东湖、禹王、西湖三个街道相关村组、社区及市城管执法委驻街道执法大队开展查违控违工作,委托武汉众科测绘有限公司对保护线范围的地面附属物和建构筑物进行航拍测绘,锁定了保护线内的现状。
碧水连一线,不解变支持
今年68岁的刘爹爹生在黄婆汊湖,长在黄婆汊湖,见证了黄婆汊湖的变化,“以前湖水臭,路过都要捂着鼻子快速跑,现在我经常来湖边散散心。” 自今年5月5日启动黄婆汊湖水体治理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以上率下,东湖、禹王、西湖街道干部不畏艰难、拔钉除障,提前在时间节点内完成全部征迁任务。黄婆汊湖征迁工作的完成,为后续的控源截污、水质提升和湿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疙瘩,明事理,化阻力。指挥部以及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肩扛责任,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把解决拆迁户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贯穿工作始终,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以真心服务群众,以真情感动群众。夜幕降临,他们步入对象户,拉家常,聊家事,讲透了道理,增进了理解,拉近了感情,赢得了支持。 “我们运用群众工作法,不厌其烦地讲明生态环保发展的形势、政策,明确黄婆汊湖生态整治的公益性。引导他们着眼长远,展望整治后的愿景:建设湿地保护公园,打造如遗爱湖公园的景观湖。虽然牺牲了眼前利益,换来的将是优美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黄婆汊湖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区城乡统筹办主任张前进说道。 从关心入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让对象户深受感动,进而支持征迁工作。疙瘩解开了,感情更近了,群众也理解了。
享生态红利,旧貌变新颜
水环境是重中之重,“长治久清”成为整治目标。黄州区组织街道、社区干部、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等多种途径对湖面、岸线内杂草和垃圾进行清理。 “目前征迁范围内建构筑物全部拆除完毕,清运垃圾46吨、拆卸非法地笼460余部、清挖树桩1200余根、布设隔离铁网300余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三个街道办事处对征迁区域进行全域复绿,彻底改变了征迁前脏乱差的局面。”张前进说道。
“以前在湖边闻到味道都要捂住鼻子走,现在环境比之前好太多了”家住西湖街道新桥社区居民陶婆婆满意地说。如今,黄婆汊湖的臭味不见了,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广受附近居民好评。 黄州区围绕“水质改善、湖泊容貌变好”的目标,做好“截污、清淤、整治周边环境”,力争将黄婆汊湖建成城市公园,发挥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造福周边群众。 “行百里者,半九十。”黄婆汊湖“病后重生”,已呈现生态、绿色、优美的崭新容颜。保一湖安澜,护一池碧水,黄州永远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