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6日,黄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系统推进与武汉特别是东湖高新区“五同”对接,更好承接产业和人口。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过去五年,黄冈“加快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取得丰硕成果,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0亿元,比2016年增长35.2%。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7.4%、47.3%,均跑赢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37.5万人。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罗田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英山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黄冈获评首批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东坡文化之乡。市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安九高铁、武穴长江大桥、棋盘洲大桥、蕲太高速西段建成通车,黄黄高铁、麻安高速东段即将通车,江北铁路完成铺轨,燕矶长江大桥开工建设。
将武黄同城化作为主城崛起的最大机遇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黄团浠一体化地区高水平城镇化、产业化;推进沿江高质量发展带高水平开放;推进大别山生态经济带绿色崛起;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百万人口现代化新城宏伟蓝图,一体规划黄团浠地区城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分步实施。将武黄同城化作为主城崛起的最大机遇,系统推进城西片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团风与长江新城对接、白潭湖—巴河片区与花湖机场对接。以对接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承接花湖机场多式联运相关产业功能为主攻方向,实质性优化主城区产业结构。以长江黄金水道、京九铁路、黄黄高铁、沿江快速通道为依托,突出跨江合作、多式联运、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支撑功能,沿江一体化布局水、路、港、岸、产、城服务功能,一体化打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滨江产业新城连绵带。研究规划武汉至罗田、英山、安庆高铁,鄂州至罗田铁路,实现“县县通铁路”。
系统推进与武汉“五同”对接
报告指出,黄冈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8%以上。
加快主城崛起。立足武黄同城,编制城市更新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黄团浠都市区国土空间等专项规划。启动黄州沿江片区和西湖片区城市更新工程,改造东坡赤壁片区。加快燕矶长江大桥建设,启动白潭湖-巴河片区空港物流基地建设。推进团风与长江新城产业协同、与市区同城对接,推动G347举水河大桥、城市中轴线振兴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鄂黄长江大桥9座以下客车免费通行,谋划武黄市域铁路、鄂黄第三过江通道。完善白潭湖片区社会服务功能,承接更多居民落户。支持武穴发展多式联运,打造精细化工和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支持团风深度参与阳逻港产业分工,与麻城共建绿色建材入江通道。加快G347蕲春至团风段、武红高速建设,推动沿江高铁合武段、蕲太高速东段、S409下巴河特大桥开工建设,开展武汉至黄梅高速、英山至黄梅高速、武穴至瑞昌过江通道、麻阳高速北延项目前期工作。
围绕东湖高新区光电产业集群拓展,重点引进光电子专用材料、光通信、新型显示、芯片封装等领域目标企业。主动承接光谷生物城产业转移,主攻生物制药、高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四大领域。
推动全方位开放。系统推进与武汉特别是东湖高新区“五同”对接,更好承接产业和人口。深度参与花湖机场和阳逻港功能分工,在更大的供应链体系中找准新定位。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瞄准在产业链上下游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支持小池与九江、散花与黄石深度合作、相互赋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