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的秋天,我应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同学邀请来的黄州,刘同学带我又重游了一遍黄州著名景点~东坡赤壁!这里环境优美,树木丛生,楼台亭阁,水波荡漾,真是挺美。
中午吃饭时间,在东坡赤壁公园门口一家小店里卖各种当地副食,刘同学建议我尝一下东坡饼,他兴致勃勃地买了两份,花了10元钱,说真话在旅游景点,这个价不贵,我本以为东坡饼是下图这样的。
等我接过店家递过来的牛皮纸袋包装,打开一看,原来东坡饼就像是我们红安县炸的馓子,它是下图这样的,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东坡饼也跟着与时俱进了。不管怎么说,吃起来还是挺香的,里面加了小麻油,一根根嚼起来干脆利落。
店家的老板搬出一条长凳子,嘴里叼着一支烟,看我们说黄州话,就用当地方言和我们道起了东坡饼的故事:相传苏东坡贬到黄州时,经常去江对面的鄂州西山上游玩,西山是三国孙权在鄂时登坛即位的地方,美景如画。
一日快到寒食节,西山古灵泉寺方丈留东坡吃下午茶,让人拿出这油炸食品,说是寒食节,这面粉做的素食不容易久放,于是有和尚想到了把面粉搓成细条,放油锅炸透,沥干油放在竹篓里,吊在厨房可以存放很久,随吃随拿。
东坡见此饼呈淡黄色,且玲珑剔透,简直如象牙雕成似的吃后盛赞这个饼,油而不腻,香气扑鼻,苏东坡于是经常过江求食之,并独爱此饼,久之庙里方丈和和尚都知道,东坡来了,就专上此饼。
此饼讲究圆、黄、酥、脆,呈凸状小山包形,层层扁条盘绕着小山顶,根根细丝既不能折断,又不能串位,食之油而不腻,焦脆爽口,透出一股淡淡的幽香。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到西山游玩,西山的住持宏儒法师以此饼敬奉官文,官文食后大赞,问及名字,法师答曰:“东坡饼。”
官文随即题诗:“门泊战船忆公瑾,我来茶话续东坡。”东坡饼的名声由此在湖北黄冈和鄂州大振,自此流传至今。
老板掐灭了烟,显得非常兴奋地继续说:但是我觉得东坡饼还有一种传说更加贴近我们现在这份东坡饼的样子。
相传苏东坡到黄州后,一次在黄州城里游玩,在考棚街附近闻到一股油香扑鼻,他顺着香味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一个陶瓷盆里搓面条,每圈一层就往面条上撒点油,等到面条越来越细,盘在盆里就像一条长长的蚯蚓一样。苏东坡非常好奇,这是在干什么?
只见老妇人右手将细细的面条均匀地缠在左手上,等左手缠满了,右手掐断左手上的面条,然后伸进两只长筷子,支撑住这一圈圈细细的面条,等到油锅温度达到2成热的时候,避开油层,用双筷把这撑起来的一圈圈细面条放进油锅里,同时不停地用长筷子抖动这层层面条圈,让其蓬松,油炸均匀,等其炸透慢慢变成金黄色,再用筷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沥干油。
苏轼为这种美食的做工精细所吸引,诗性大发,有诗为证:“纤手搓来玉色匀,避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非常生动形象,就很接近黄州城当地百姓炸馓子的过程,后来因为东坡的这首诗,黄州城里就把油炸的馓子叫做东坡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鄂州西山古泉灵寺方丈融广法师专门请寺内烹调高手融和法师亲制东坡饼,给国家领导人品尝。将面粉、鸡蛋清、盐、小苏打和西山的井水一起和面,面团均匀后醒面1个小时;然后将面团分成几个小面团,继续醒面1个小时将面团杆成薄饼后,再搓成长条,一层层摊在陶瓷盆里,等面条醒好了,最后再炸出一圈圈里酥外嫩的香脆可口的圆饼放在圆盘里,老一代革命家李先念非常喜欢。
店老板点了一支烟,接着讲:馓子在我国东西南北几乎都有制作。陕西、山西,甘肃乃至黄河流域的馓子把子小,炸的粗旷一些,品起来壮口。而湖北,浙江、江苏等一带的馓子则细了很多,如丝似线,入口即化,可以适合南方的天气存放很久。
我和刘同学细心品尝着这金黄、纤细、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听小店的老板慢慢道来这东坡饼的做法和由来以及历史典故,我和刘同学被东坡饼的底蕴深深吸引,确实是一种享受,感觉900多年前的历史离我们那么遥远,又是那么近,也许这就是黄州这座历史古城才可以出真正的东坡饼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