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能源新材料 除夯实现代煤化工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以碳系-磷系-卤系-硅系四大产业集群为主体,荆州正全力布局多产业融合。 “荆州正着力打造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有望成为长江中部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极。”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桂丽分析。 在碳系产业集群中,随着我国汽车、电子电器和建筑等行业发展迅速,高性能聚酯备受关注。作为全球工程塑料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2021年我国工程塑料消费量达665万吨,自给率在60%左右,其中消费量最大的品种分别为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甲醛,三个品种的消费量接近工程塑料总量的60%,但其国内自给率仅分别为53%、61%和52%。 “此外,光伏产业EVA膜、POE膜,生物可降解塑料,锂电池材料及功能性膜材料,均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田桂丽说。 湖北省磷矿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磷矿储量超60亿吨,占全国的25%,宜昌、荆门和襄阳为湖北省磷矿主要产地。伴随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双碳政策的加持,车用电池、船舶及储能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正带动磷酸铁锂需求量爆发,磷化工产业市场广阔。 “磷系新能源新材料主要包括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和锂电池电解液溶质。目前,荆州市已具有发展精制磷酸、磷酸铁、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产业的条件。”田桂丽分析。 赵涛则建议,应充分发挥磷矿资源,聚焦新能源,全面接轨宜昌新能源及武汉、十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设磷酸铁及碳酸酯溶剂类项目。 江汉平原地下盐卤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江陵、潜江、利川三个地区,可作为盐化工原料。而荆州市卤水资源分布于江陵、公安、松滋一带,运输便利。2010年,江汉平台江陵凹陷深层发现高温、高压、高盐度的富钾卤水矿。初步预测,卤水资源量约100亿吨,开发前景广阔。 “荆州具有丰富的卤水、岩盐资源。在高新能纤维领域,具有发展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PTT纤维等产业的优势。”田桂丽说。 下游有机硅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室温胶在高端领域逐步替代进口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荆州,以特种硅油、特种硅橡胶、特种硅树脂等为代表的硅系高端产品正成为重点发展方向,涉及航空航天、核电、高铁、汽车及电子行业。记者获悉,荆州市硅化工产业主要生产企业为江瀚新材,主要产品为功能性硅烷。目前企业有机硅产能规模为功能性硅烷9万吨/年,氯硅烷20万吨/年。 值得一提的是,安道麦、能特科技、楚源集团、丽源化工、新南化、润天化学和荆州三才堂等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正在荆州集聚。这些精细化工企业涉及医药、农药、染料及中间体、造纸化学品、电子特气、食品添加剂等。“预计到2030年,荆州市将实现新增投资400亿元,新增产值700亿元,实现利润96亿元,年新增税收50亿元,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田桂丽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