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潮宗古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潮宗街的历史,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已形成街市,历经宋、元日益繁华。潮宗街现存3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多处历史建筑,仍保留着古街巷格局。
潮宗街因临城门潮宗门而名,又名草场门正街,地处于开福区,是迄今长沙市仅存的3条麻石大街之一,长511米,宽9米。朝宗,寓意为朝拜祖宗。旧时街口聚居着许多挑河水卖的脚夫,终日街头淌满河水,“朝”遂演化成“潮”。
明万历年间,长沙知县衙门迁驻潮宗街,使其成为了长沙城的政治中心。至清朝,片区街巷格局基本形成,麻石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两侧商铺鳞次栉比,繁盛的米市、鱼市和堆栈业享誉三湘四水。 明清以来,潮宗街一带楼堂馆所林立,诸多政要名流居于此处。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大学士刘权之的故宅位于三贵街;晚清政治家、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的故居玉池别墅,以及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故居均位于寿星街;清末著名诗人陈继舜的潮宗书宬在潮宗街;抗战时期,韩国“国父”金九居住于楠木厅;清末维新,湖南巡抚陈宝箴与熊希龄、谭嗣同等人在此创办时务学堂,策划湖南维新运动。民国三年(1914年),湘雅医学专科学校在此创办,使近代医学科学在湖南得以完美嫁接。民国九年(1920年),毛泽东等在潮宗街创办文化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潮宗古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