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又看今朝 六月五日,一位参加2019年高考的考生,我辅导过他。其家长叶健奇来电再次感谢我。触“电”生情,我没齿难忘的1952年参加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的往事。是年六月卅日接到通知,高考报名截至七月三日止。一日从信宜合水至罗定。步行70多公里,晚九时至罗定。此刻,累得连脚毛都嫌重的两腿已难以抬起,忽听罗定学联告知:晚十点有电船从罗定行至南江口,我们五人抓起米饭捏成一团,边跑边吃,小跑半小时到罗定龙江口,半夜又从南江口搭上从梧州开往广州的剑门号大轮,二日晚达广州,赶上七月三日报了名。七月七、八、九三天考完后们经省学联联系,我们在广州做小工,我帮人刻蜡版,等待近一个月,八月中发榜,没有个人通知书,考上各省大学的名字全登在三大张四开的《人民日报》上。我的眼尖,很快从武汉华中大学历史系找到名字。喜得心花怒放,一块悬在心头的大石落了地。八月底至九月初由广东招生办组织把考上学生送到全国各地。我坐上粤汉铁路火车,两天两夜到了目的地武昌昙华林原华中大学。在迎新大会上,陶军教务长还点了我,一位小个子学生从珠江来到长江,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将在昙华林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我能在武汉生活一生感到无比骄傲自豪。一次我在武汉客厅上的银屏书写过:日早一碗热干面,不辞长做武汉人。 我记忆犹新,教我们“历史文选”的张舜徽教授的第一堂讲了湖北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其中有两个典故牢记脑内:一个是“破天荒”的由来,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一书中说:唐代荆州文人荟集,每年解送考生却都考不取,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是讥笑那个地方几十年内都没能考上一个进士,因而把那里解送的考生成为“天荒解”。何谓“解”,按唐朝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有地方解送入试。后来唐宣宗大中四年,有位叫刘蜕的。由荆州解送而考中了进士,打破了未开发的荒芜状态,人们就称这件事为“破天荒”。 到了宋朝以后,文人们就常用“破天荒”此词来指前所未有或第一次出现的意思了。宋初,江西无一人考中状元,至绍圣四年,何忠儒第一次考中状元。于是谢民师作诗称颂:“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又有苏轼赠诗琼州进士姜唐佐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再一个是“惟楚有才”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湖北有天门县的钟惺和谭元春两人开创了厚今薄古的“竟陵学派”。有人称赞他们,便送了一块“楚有才”的匾额相赠,悬挂在他们办的学院门上。主持考试的学台大人见了,心中不服,命随从将“楚有才”的匾额取走。不久钟、谭两人回来,得知此事,即刻赶到学台大人坐的船上,问道:“堂堂学台大人,岂有偷我竟陵木板之理?”学台大人假意道歉,乘机出了个上联相试: 秤直、勾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 学台以秤自比,表现自己是个伯乐。钟、谭二人早知明白,冲口对道: 磨大、眼小、齿稀稀,可分细分粗。 学台知他俩是以磨自喻,说明有人推动便会为国效力,赞不绝口。学台便笑着说:“这匾少了一字,我想改后送回”,果然,学台把三字匾改为四字匾:“惟楚有才”。 今非昔比,高考已成全民盛会,如此,神圣、严肃、庄重,国人亲切关爱,殷切期望为你们——天之骄子,欢呼、鼓劲、期待。考生蟾宫折桂,大展宏图,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唯在得人,年年桃李,岁岁芬芳。数风流人物,又看今朝。祝福你们,国家未来栋梁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