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称“世界读书日”。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确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倡导通过阅读开拓视野、传递智慧,为人类共建更美好的明天。 世界读书日的诞生,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一个充满勇气的传说: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以书回赠,象征知识与力量的永恒联结。这一故事与4月23日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以及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和秘鲁作家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辞世纪念日重合,赋予了这一天独特的人文意义。因此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其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旨在呼吁全球尊重知识、保护版权,并推动阅读成为每个人的日常习惯。 不难看出,这一节日的设立,既是对文学巨匠的致敬,也是对阅读社会化的深刻回应。正如加泰罗尼亚人互赠玫瑰与图书的传统,读书日以浪漫的方式提醒我们:书籍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连接心灵的纽带。 放眼世界,看看各地的人是如何读书的呢?在以色列人看来,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色列是世界公认人均读书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显示,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馆数量居全球之首。最新的统计报告表明,40.1%的16—65岁以色列人每周至少读书1次,平均每个以色列人每年要购买10到15本新书,人均阅读量为64本。 在英国,“世界读书日”被打造为每个儿童都能参与的节日,学校、图书馆、书店等机构每年都会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如图书变装活动等。因此,“世界读书日”在英国也被称为“孩子们的趣味读书日”。 根据世界英语编辑网站发布的《2020年世界阅读习惯报告》,法国人平均每周阅读时间为6小时54分钟,位列世界第8位。地铁上、咖啡厅、公园里,随处可见捧书之人,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也是巴黎一道亮丽的风景。 眼睛转向国内,尽管“读书日”和“全民阅读”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但中国近年的人均年阅读量仅为4.5本,远低于以色列和其他发达国家;应试教育的压力让许多学生陷入“课本牢笼”,课外阅读被边缘化。与此同时,短视频的兴起导致碎片化阅读盛行,深度思考能力逐渐退化。 然而,中国的阅读变革也在悄然发生。有资料显示:广东佛山市“易本书”共享平台通过AI定位功能实现“云蹭书房”阅读,并将图书馆嵌入景区与民宿,阅读空间“从静态书库转变为动态文化节点;浙江省“浙里阅读在线”构建智慧阅读生态,数字技术打造的“15分钟阅读圈”,使经典作品触手可及。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将书店引入校园,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倡导教师成为“阅读榜样”,以实践打破功利化教育的桎梏。 2025年佛山市开展了奥运冠军焦刘洋与学者共话阅读、AI主题书展探索未来、古村文化展联结历史与现代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点燃市民读书热情,更通过文旅融合将书香转化为城市的竞争力。浙江省则通过制度创新(如“周三无作业日”)和政策支持,推动全民阅读成为共同富裕的精神引擎。校园作为阅读推广的主阵地,回归了“培养终身读者”的本质。鲁迅少年时抄书苦读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阅读不是任务,而是内省的需求。唯有让书香弥漫校园,才能培育出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下一代。 湖北省黄石市民阅读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近年来就有几个读书会在地级市中名声雀起,特别是“女人花”读书会堪称翘楚,她们朗诵经典,分享文学作品的魅力,提升读者的文学素养。退休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为新时代黄石退休老人生活的主题。今年初,我也步入了退休人员的行业,经过几个月的适应期,我发现在退休人群中有一大批阅读爱好者,他们成立了多种读书会,诵读经典,开创新的人生。最近随同黄石杂文分会在拜访本市文化老人时感受颇深,全国著名寓言学家、湖北师范大学九旬教授黄瑞云休而不息、阅读不止、笔耕不辍;全国杂文学会联席会副会长、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范国强准备在退休之年读完他书房所藏经典名著,每三至四年出版一本《随感录》等等,不一一列举。 “世界读书日”这一节日不仅是对书籍的礼赞,更是对人类智慧传承的深刻反思。从西班牙的浪漫传说到全球化的精神共鸣,从校园的书香弥漫到数字时代的阅读革新,“读书日”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纪念,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世界读书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其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阅读锚定自我、理解世界。无论是捧起纸质书的仪式感,还是滑动电子屏的高效便捷,阅读的本质始终是思想的对话与精神的成长。让我们以书为舟,在文明的河流中驶向更辽阔的彼岸。(湖北黄石 [size=21.33333396911621px]湖北黄石 [size=21.33333396911621px]刘旺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