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楚语湘音 的帖子
你不懂也就算了,问题就在于非要拚命不要脸地抢,那就让你知道一点知识:“惟楚有才”的来历如下:
清朝顺治年间首次开科,状元刘子壮、榜眼熊伯龙皆为鄂籍,楚材名满天下。顺治十年,湖广巡抚林天擎著文称赞人文之盛,赞曰“惟楚有材,自昔艳羡”,首出“惟楚有材”名句。康熙年间,此语题于武昌凤凰山麓贡院牌坊。二十世纪初,武昌实验中学在贡院旧址建立,牌坊立于校门之前。1958年,该牌坊因风雨而倾折。
湖南岳麓书院门口也题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名句,甚至一些人还争论:“惟楚有材”所指到底是湖南还是湖北?其实,那是后来湖南岳麓书院山长袁岘冈借“惟楚有材”作上联,门生对应下联,方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名句。
近来,有人误认为“惟楚有材”的说法最早出自清代岳麓书院山长袁岘冈。嘉庆年间,袁岘冈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他撰题门联。袁岘冈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贡生张中阶对曰“于斯为盛”,由此撰成一联。从那时起,这幅楹联就悬于书院山门,直至抗日战争。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毁于日机轰炸。1984年,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复制,复挂于书院山门至今。
“惟楚有材”最早出自湖广巡抚林天擎,时间为1655年,清朝顺治年间,地点在武昌----当时的湖广治所。事由是为府学馆舍的建设。
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不堪。学子们表示能体谅国家一时经济困难,愿将津贴捐出来维修校舍。在林天擎大力支持下,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据《湖北通志》记载,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自林天擎后,武昌府学“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视培养“楚材”的文字屡见于史志。1732年,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
老照片里的武昌牌楼 “惟楚有材”曾一度高悬于武昌街头。旧时贡院街(20世纪40年代改为楚材街)上,有一座作为清代贡院附属建筑的木构牌楼,便题着“惟楚有材”四个大字。据说牌楼上还题有“辟门吁俊”。
1958年牌楼因大风倾覆,一直无人重建,这一历史文物从此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忘。如今,许多武汉人都不知道武昌曾经有这样一座牌楼,只能在老照片中去追寻它的身影 。
1948年第5期上海《联合画报》中一组名为“历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摄影报道,便收录了这座牌楼的照片,并感叹“富有历史性之牌楼几经变乱依然无恙”。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里,尽管画报已经发黄,照片上的牌楼造型却清晰可辨,四柱三门,飞檐翘角,“惟楚有材”四个大字历历在目。
该牌楼之肇端无人考证。但有趣的是,有一个有关这座牌楼的民间传说。明代万历年间,竟陵(今湖北天门)文人钟惺和谭元春开创竟陵派,拥护者为其题了一块“楚有材”的匾额。有一年,主持乡试的学台大人听说此事后前来以一道道难题相试,被他们的出众才华所折服,说:“本官要将这块匾额带回去,声张二位大名。不仅如此,我还愿为匾上增加一字,题为‘惟楚有材’。”据说,学台回到京城,竭力推崇钟、谭二人才学。在他的主持下,武昌建了一座牌楼,上面高悬着“惟楚有材”的匾额。后来有人根据他访问和推荐钟、谭二人的事,题了一块“辟门吁俊”的匾额,也挂在牌楼上...
乾隆年间订修的《江夏县志·贡院图》记载:贡院有三座门楼。第一门题:“辟门吁俊;”第二门题:“文运天开;”第三门题:“朱衣点首。”“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七,见《十三经注疏》第1991页,)故有“楚材晋用“之说。“惟楚有材”始出武昌。“惟楚有材”最早出自湖广巡抚林天擎,时间为顺治年间,地点在湖广治所武昌,事由为府学馆舍的建设。据《湖北通志》记载,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祭孔时,学子们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在林天擎支持下,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表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者艳羡。。。。。”
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联为嘉庆年间(1812年—1817年)岳麓书院山长(院长)袁名耀与其明经(对贡生的尊敬)张中阶会撰。一日,袁以“惟楚有材”句瞩诸生应对,时明经张中阶应对日:“于斯为盛”。
“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唯,不其然乎?唐虞际,于斯学盛。”可谓上下联出自,两相对应,珠联璧合。
“惟楚有材”一说始出湖北武昌,比长沙岳麓书院山长袁名耀所出的上联早约一个半世纪。1992年,武昌实验中学重新修建一座十分壮观的“惟楚有材”门楼,请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为门楼书写了“惟楚有材”“辟门吁”八个字,在实验中学正门大理石墙上刻有“湖北武昌实验中学”校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