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城市西外环线路方案
一、主要控制因素分析
1.起讫点
本项目起终点的选择取决于项目的功能,结合区域的道路网,与本项目相关的主要有襄荆高速公路、荆宜高速公路以及207国道。
若本项目作为荆门结点的过境通道,则本项目可以为高速公路,起终点可分别选在襄荆高速公路和荆宜高速公路上,形成荆门城市外围高速外环。
若本项目作为干线公路的外环通道,一方面服务过境交通,另一方面服务荆门城区的对外出行,本项目起终点可设置于207国道,与现有207国道荆门城区段形成城市外环。
2.城市规划区
荆门城市发展方向近期主要向南发展,其次向东、向北发展,远期向西发展。规划结构为:“一心两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心”指一个城市绿心——东宝山森林公园,“两区”指城市的两个城区,即北城区和南城区。用地规划:近期50平方公里,远期70平方公里。
结合未来城区的发展以及区域的地理条件,东部发展受到高速公路的限制,跨越式的开发不符合城市规划,西部受到漳河保护区范围限制,因此保护区与城区之间是西北部南北向贯通的快速通道走廊。
3.地形条件
荆山余脉位于荆门城区西北方向,区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山岭陡峭,河谷深切,形成山涧峡谷地形;城区西南方向地势平坦,整个地区内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地形兼具。
4.现有水利设施
区域主要的水源为漳河水库保护区;相应的水利设施主要有水库群及发电厂以及灌溉干渠等设施。
5.区域路网
区域路网主要由公路及铁路组成,其中公路为两纵一横骨架网,分别为:荆宜高速公路、襄荆高速公路以及207国道。
铁路网主要有一纵一横两条铁路路线,分别为:焦柳铁路和荆沙铁路。
二、总体走向分析
结合区域的影响因素,本项目总体走向分为西北环高速公路方案和荆门外环公路方案。其中西北环高速公路方案路线起自襄荆高速公路,向西绕越荆门城区,自城区西侧、漳河水库东,向南至荆宜高速公路;荆门外环公路方案,路线起自207国道原高店收费站,向西绕城区西侧,经漳河水库东,向南延伸,终点至团林铺镇南,接207国道。具体路线方案布设及比选如下:
方案一(高速线路方案):路线起点接襄荆高速公路,起自子陵镇幸福村八组向西于荆门市砖瓦厂南侧上跨207国道及漳河水库四干渠支干渠北侧后继续向西延伸至虎眼冲水库南侧、襄沙化工厂北侧,然后向南延伸,于仙女村附近上跨251省道,沿漳河水库东侧、车桥水库西侧向南,从太平水库、烂泥冲水库东部向南,止于陈家冲附近接荆宜高速公路,全长约32公里,总投资约14亿元。
优点:该路线采用高速公路方案,起止点分别接襄荆高速公路和荆宜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形成封闭高速公路网络,能很好的解决区域过境车流的交通转换,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过境车流对城市的干扰,同时,采用高速公路方案可以形成荆门市区外围的高速公路环线,便于区域的交通组织。
缺点:由于采用高速公路方案,路段为全封闭状况,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其次,该线路与绕行已建成的襄荆、荆宜高速公路里程相近,投资效益不明显,招商难度大。
方案二(一级路外线):路线北起207国道原高店收费站向西南方向延伸,穿越碑凹山、罗汉坡,自王郎沟水库西侧向南,于鸟盆冲水库西侧、车桥水库东部向南延伸,至团林铺镇西部绕越,终点接207国道,路线全长约35公里,总投资约6亿元。
优点:该路线方案自规划城区外围绕越,将远期发展用地一并纳入城区内部,为荆门城区向西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与城市未来的发展思路一致,同时采用一级公路标准,为开放式道路,对道路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缺点:近期效益不明显,对投资商吸引力不大。
方案三(一级路内线):路线北起207国道原高店收费站向西南方向延伸,穿越碑凹山、罗汉坡,自罗汉山林场煤矿西侧向南,从鸟盆冲水库、杨家冲水库中间穿过,向南至团林铺镇西部绕越,终点接207国道,路线全长约32公里,总投资约5.5亿元。
优点:该路线方案穿越未来城市西部规划区,能更好的适应荆门城区现状的发展,近期对加快城区的向西发展,带动两侧土地的开发利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投资商有较强吸引力。
缺点:根据城市的规划及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远期还需对其向外改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