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9
中尉
 
- 积分
- 3747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 2010-4-27 15: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纪末的童话 世纪末的寓言
——郭德军长篇散文诗《世纪末的日记》评介
张经武
呕心而作沥血而为
展读郭兄五万字长篇散文诗《世纪末的日记》,顿觉一股浑厚苍郁之气集结心田。念郭兄其人,一幅爱深恨切之面容,一股哲人学者之气质,一番稳健敦厚之举动。这不禁使我想起白居易诗:“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如君为人。”清施闺章又言:“诗如其人,不可不慎。浮华者浪子,叫嚎者粗人,贫瘠者浅,痴肥者俗。”郭兄此篇,词言婉丽而无浪子浮华,气势倒海却非粗人叫嚎,雅而深,真而美,的的确确呕心而作,实实在在沥血而为。
郭兄写作此文时有惊人的毅力和大量心血的付出。《世纪末的日记》一共366篇计5万余字,366篇几乎篇篇有新意,5万余字几乎字字耐推敲,没有一枝如缘之笔,是断难达此境界的;没有一腔豪气与热血,是断不能写出如此长篇的。
早就想为郭兄此篇力作评介评介,但生怕志大才疏,唐突了大师大作。好在初生牛犊不畏虎,今天在此就斗胆而评了。
在童话的意境里演绎世纪末的寓言
《世纪末的日记》最大的特点和特色在于:以日记的体式,以童话般的意境,演绎一个个寓言式的情思与哲理。《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亲近自然,亲近神圣,亲近远方的远方,在意象的运用上表现出与世俗的不谐和,表现出屈原般的浪漫主义特色。
亲近芳草鲜花,亲近万物生灵,自然意象的运用为《日记》奠定出童话般的意境。《日记》从开篇至末尾,几乎篇篇都有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池塘”、“桃花”、“白云”、“雨滴”、“鸟语”、“红霞”、“雷鸣”、“闪电”、“大海”、“花园”、“沙漠”、“高山”、“黑夜”等等数也数不完。大量的自然意象组合叠加,形成童话般的意境。于是一切故事,一切思考,一切情感,一切幻觉都如童话的森林里奔腾不息的小兽,身上都披上了美仑美奂的花外衣。
这种意境有清幽浩翰之境,在茫茫沙漠中乞神拜月,在无边海浪上赤身弄潮,在漫漫黑夜中静听狼嗥,在万丈悬崖前眺望幽谷。有闲散浪荡之境,在高山之巅与情人交欢,在草原腹地悠闲吹笛,在阳光沐浴中眯缝双眼,在茫茫风沙中信步舞蹈。有神异幻化之境,在水之湄与女神抵足而眠,在山之阳与上帝倾心交流,挟飞佩邀明月,抱白云而长终。有风狂雨骤之境,洪水猛兽肆虐荒原,长虫飞禽跋扈蛮地,滂沱大雨中有人向隅而泣,雷霆万钧中有人振天呼号。
清娜鼎言:“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果日,如火,如金镣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其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呜而入寥廓。”笔者在此想说,《日记》一文兼备“阴阳刚柔”四关,如电如火,如云如沦。
如《日记》的第16篇:
“这一年,这片大地颗粒无收,你不忍一位健壮的少年在饥饿中消瘦,就在星夜中将他带到了天庭,化作一颗星星。
这颗星星在天空中巡行,忽然,他听见大地上一间草房中传出熟悉的歌声,他闻到了一个成熟的少女在圆木桶中洗浴的气息,他看见了她的眼中悲恸的泪花,忽地他瞬间陨落,陨落在饥饿的大地,一颗流泪的陨石。
这一次你发现自己错了,就把这颗陨落的流星化作一片青青的水田,映着关丽的少年的情人。”
上帝之手也有出错的时候,阳刚的少年与成熟的少女、流泪、饥饿的大地与青青的水田在上帝宽厚仁慈的手掌中演绎凄美的故事。
又如第19篇:
“碧绿的草地上,一个清纯的少年
纯洁的公主,是瓦蓝瓦蓝的天”
多么富有阴柔之美的浪漫的童话意境。
又如第62篇:
“一座冰冷的谷底,走着一队被绑缚的奴隶,我在中间,脚底的血染红带刺的荆棘,血管已被人注入黑色的毒液,沉重的锁链锁住思想和眼睛!而在这冰冷的谷底,奴隶的我仍在直立着行走,你源源不绝的光明撒遍谷中,失明的我也能看见。”
多么具有阳刚之美的奴隶形象,在“冰冷的谷底”与“带刺的荆棘”的映照下,锁链锁住的奴隶其实就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物境如谢灵运山水之诗,专注自然;情境托物寄情,情物相融;意境张之于意,思之于心,得之于真。如果说物境是形象的化妆,情境是感情的化妆,那么意境便是精神的化妆,生命的化妆。《日记》正是在童话的意境中渗透寓言式哲理,让读者思索其真,思索生命与精神。
如第30篇:
“有一位巫师,对一条水中的鱼儿说:“上来吧,鱼儿,离开你那贫瘠的水底,我已为你备好的黄金、美酒与宫殿。”鱼儿听了,便欣然上岸,去享受巫师的赐予,而他的末日,却正在来临。
神,我就是那条鱼儿。”
鱼儿就是我,我就是鱼儿,童话般的情节中包含着诗人对世俗的沉思,对自我的反省。
如第252篇:
“我在河滩上的淤泥中,终日雕塑,塑一位威风凛凛的君主,一个玩鸟的商人走过来。说:“真是浪费时问,分文不值”;一个官员走过来说:“呸,想当皇帝啊!”一个小孩走过来,说:“好威风哟,好美啊,我好喜欢,送给我吧。”
因为孩子喜欢,我忘掉了一切,更加努力地在河滩上雕塑,我看见孩子的眼神,闪烁着神的光芒。”
势利的商人,粗俗的官员,纯真的孩童,成人的眼光不及善良的婴孩,其中真味,让读者越思越浓。生理的成长是否真的意味着生命的成长,貌似伟岸的精神背后隐藏了多少虚空与伪饰啊。
童话的意境是想象的森林。是万物和呜的宇宙自然。《日记》几乎篇篇有此建构。这反映出诗人屈原般的高贞与浪漫。然而寓言式的真理情思又让想象的森林不致于虚空缥缈,使诗由虚而实,由“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使读者在意境的浸染中,灵魂引起共颤和共鸣。
诗意的眼眸中总闪动着的光辉
《日记》中反复出现“神”的形象,反复出现“神,我与你同在”的语句,反复出现“神”对人类进行拯救的场景。所有这些都表明,诗人诗意的眼眸中总闪动着神的光辉。《日记》中的神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神是善良恭俭的母亲。具有无限穿透力的亲情让一切变得凡俗渺小;当社会的刀锋将你我砍得遍体鳞伤时,亲情是我们心中亘古的神。
神是敦厚刚勇的父亲。英雄的骨血最初缘于父性的高山,我们把英雄当作神一般来崇拜。
神是纯真无邪的婴孩。最原始的、最初的故事如婴孩双眸般澄澈,最野蛮的最后的故事如成人胡茬般龌龊。婴孩是人群中的神。
神是美丽娴静的少女,童贞与洁白是诗人心目中的神。
神是神,神是雷霆闪电,神是洪水雪雹,神是自然的伟力,神是冥冥中的主宰。
神的光辉不仅让《日记》幽深怪诡,意味无穷,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宇宙意识、诗人深刻的世纪末阵痛、诗人对冥冥中之伟力无奈而充满幻想的渴求与乞讨。
世纪末谁用诗章拉上千年帷幕
“文意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不可无为而作”。郭兄将此长篇散文诗命名为《世纪末的日记》,已隐隐向读者透露他的写作意图:这便是为这个世纪、这个千年拉上帷幕。
帷幕拉上,一个千年的辉煌与罪恶,一个世纪的灿烂与阴暗便悄然长逝;帷幕拉上,各种角色、各种面具、各种情思、各种美丑善恶真假都成为历史的化石。但新世纪毕竟要实实在在地到来,新的千年又会如期而至。旧世纪、旧千年为新生的“凤凰”准备了怎样的祭台呢?
第17篇:
“牧群向南方,西风中迁移,父母贫瘠的手臂扶着车架。曾经的舞蹈、牧场和田园正被黑色的风暴吞噬。
路过你红顶的帐篷,你再一次拥抱我,你再一次亲吻我的胸口马头琴的图案,使我觉得末日的黄昏还不曾降临。”
诗人在此篇中描绘出世纪末日的情景,一幅大难临头的世界末日景象:黑色的风暴吞噬着田园、牧场和舞蹈。但艺术之吻让诗人又觉得末日的黄昏不曾降临。这表现出诗人对一世纪的绝望与希望之二重性。
第25篇:
“一座临水的村庄,凋零的梧桐与灰色的雕檐围成的一块空地上,走着一些斑鸠和驼鸟,低着头啄食几颗太阳的米粒,发霉的羽毛像沉重的往事。它们抬起头时,渐渐地显示出一张张人面;像我记忆中熟悉的面孔,在沧桑的岁月中幻化。”
这些“啄食”“太阳的米粒”的艺术家们,已成为世纪末荒凉图画中最隐约、最暗淡的一笔。
第34篇:
“你飞翔在一座城市的上空,你看见城市里烟之魔、雾之怪,正吞噬着鲜花、建筑与道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不再响亮,新娘们披着发黑的婚纱步入教堂,河水中的鱼是纷纷夭折。而歌唱的人,亦渐渐地失去嗓音。”
这一篇描绘出世纪末糟糕的环境现状,这也正是诗人要走向“鹰与雷电的家园,百花盛开的宫殿”的理由之一。
“魔鬼们举起一面魔镜,照着我们,照出我们曾经的当月中每一点肮脏的情节,比如自私、比如淫乱、比如偷窃。”(第166篇)
“我走到一个怪异的世界,蜗牛在天上飞行,云雀在水中游戏,一只羊驱赶着一群牧羊人。(第169篇)”
大量的篇幅,大量的华章都在叙说着世纪末特征,都在为这个千年、这个世纪作最后的埋葬,当熊熊的罪恶化作一团团烈焰的时候,在旧世纪的祭坛上真的能更生出新生的“凤凰”吗?诗人期待着、猜度着;我们也期待着、猜度着。
“公元2100年,一个探险者在南极海拾到一个漂泊的瓶子。打开瓶子里面是一本《世纪未的日记》,作者野牛,作于1999年(第317篇)”。是的,当新世纪拉上帷幕的时候,许多探险者都会发现漂流瓶里的童话,吃惊的明白世纪书写的童话已在新世纪变成了现实;他们都会发现隐藏在童话里的寓言,咋舌地赞叹着那位名叫野牛的艺术家神谕般的安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