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6日中共咸宁市委三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咸宁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提出符合咸宁实际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使之成为振奋全市人心、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1、“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咸宁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咸宁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社会事业进步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并实施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抢抓“中部崛起” 战略、“两圈一带”建设和中央、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等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特大冰雪、洪涝灾害等影响,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地区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实现,为“十二五”时期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格局中产生明显变化,开始形成科学转型、全面提速、重点突破的良好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大更新。连续开展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召开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座谈会,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人心思干、团结和谐、奋勇争先的浓厚发展氛围。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大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 %以上,2010年生产总值跨过500亿元台阶,是“十五”期末的2.5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5倍、5.3倍、3倍、2.7倍、3.4倍、12.2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于全省市州前列。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市区龙头作用逐步显现。咸宁经济开发区在重建的4年时间里,已建成22平方公里,落户项目120个,建成项目45个,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4亿元,全省开发区主要指标综合考评和年度考核排名第四,全省开发区年度考核速度效益排名第一。农业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实现突破发展,服务业加速成长。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中国·湖北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十一五”期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2010年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温泉旅游成为湖北靓丽的名片。坚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规模大扩张。中心城区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148 亿元。生态工业新城、温泉生态旅游新城、中部职教新城、咸安滨湖新城、贺胜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五城两区”加快建设,大城市框架已经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人口由2005年的29平方公里、23万人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50多平方公里、40多万人;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4%提高到49.3%;建成城区与武汉、珠三角等地区快速对接的交通网。坚持和谐发展,推进民生大改善。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淦河生态治理工程、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市中心医院和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建成惠民,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我市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称号。全面加强了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了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高、环境大改善,全市上下谋发展、促发展的信心更强、干劲更足、成效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