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与 郭 店 楚 简 刘祖信
(荆门市博物馆研究员) 我作为荆门市博物馆的学术负责人,有幸负责和参加了1993年10月郭店楚简的考古发掘。并以发现和研究郭店楚简第一人的身份参加了1998年5月在美国达慕思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成果发布及首次研讨会”。作为一个荆门人,我以郭店楚简为自豪,更为曾负责了郭店楚简的考古发掘及科研活动感到荣幸。 一、惊世楚简的蹊跷发现。 1993年,是湖北省“打击盗掘古墓,走私文物”的专项活动年。这一年里,我作为荆门市博物馆的主要负责人,自始至终也参加了荆门地区打击盗掘古墓的活动。 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原名四方铺镇)是盗掘古墓的重灾区,这个镇的纪山村和郭店村发生古墓被盗案数起,“郭店一号墓”就是其中之一。该墓因地处纪山镇郭店墓地,在墓地中排列为一号,所以称“郭店一号墓”。这座墓在这年的7—8月间被盗穿。盗墓分子从地表开挖出约1.2米的洞,竖井状的直达该墓的木椁室头箱南端,再将木椁盖板锯开约40×40厘米的洞,打捞室内的文物。不知是时间不够的原因,还是怕人们发现,盗墓分子打捞出部分文物后逃之夭夭。后被村民发现,报告给公安部门。在全省打击盗墓活动中,此案告破,追回部分文物。该墓是典型的土坑木椁墓,距今2300余年。由于盗洞中泥渣和雨水不断渗入墓室,该墓无法继续保存,在经上级文物部门批准的前提下,由我负责组织荆门市博物馆王传富;周光杰等考古人员,于1993年10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采取层层揭示的办法,从表土到墓坑填土,再到木椁室。打开木椁室,在清理头箱器物时,考古队员周光杰首先在淤泥中发现一支约8厘米长的竹片,拿给我辨析。因我曾参加过1976年包山楚简的发掘与研究,对竹简有足够的了解。虽然竹片上沾满淤泥,看不清上面有什么,但因竹片规则,不像竹器残片,我当即提醒大家,可能有竹简。当清理器物到底部时,果然在该室的东北角发现一堆竹简。由于盗洞在头箱的南端,而竹简埋藏在东北角,不幸中的万幸,惊世楚简被保存了下来。 二、我国保存最好的竹简。 我国出土竹简不少,主要在湖北、湖南、山东、河南等地,但荆门出土的郭店简是最好的一批竹简。这是因为这些竹简很薄,约1毫米,薄如指甲壳,不像荆门包山简、荆州张家山简、河南新蔡简厚达2毫米左右。竹简虽薄,但机械强度和韧性最好。楚简埋在地下二千多年,有的出土时象豆腐,看有形状,却动不得,稍有不慎,就会损坏。用手一碰,就可能泥腐。但郭店简,拿在手中,可以上下左右晃动,都没事,而且有弹性。再就是经过技术处理的郭店简竹片褐黄色放亮,墨迹黑如釉,观起来心爽神怡。不像此时出土的其它地方的简,竹片斑驳不齐,墨迹褪色不清。所以,学术界认为,郭店简是迄今保存最好的竹简。 三、简文都是哲学著作。 虽然全国出土竹简几十批,但从内容上讲,郭店楚简仍是全国第一。不少地方出土的竹简,要么只有几枚或十几枚;要么残断严重,无法成句成篇;要么内容都是遗策或者其它事情的记录,但真正象郭店楚简,都是哲学著作或者说是书的竹简,实在罕见。就是后来的上海简,也可能是荆门一带被盗后,流散出去的,何况上海简的真伪还有待考证。所以后来的上海简研究,只能拿郭店简作为范本,进行识文、编连、考释等科研工作。在我国历史上,也只有两次发现此类竹书。第一次是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在山东曲阜拆除孔夫子旧居时从墙壁内得到一批竹书(称为孔壁竹书);第二次是魏晋时期的晋武帝时,从河南汲郡的魏国国君坟墓里出土一批竹书(称为汲冢竹书)。可这两批竹书都未保存下来。20世纪70年代在山东银雀山、长沙马王堆出土学术著作,但都是汉代竹书,年代都比郭店楚简晚。因此,学术界把郭店楚简称为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原装书。 郭店楚简不仅最早,而且内容丰富。竹书中有道家文献4篇,即《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儒家文献14篇,即《缁衣》、《五行》、《六德》、《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及《语丛》4篇,共有18篇。一次性出土如此多篇竹书的现象,实不多见。这18篇先秦竹书中除《老子》、《缁衣》有传世本,《五行》曾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外,其它均为失传2300余年的佚书,可谓是重现人间。就是有传世本的《老子》、《缁衣》和帛书《五行》几篇来说,郭店竹书仍是最早、最精华、最接近古人思想的原装书。所以,学术界认为,郭店楚简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我国先秦时期思想理论的空白。纠正了我国在道、儒两家学术思想存在的不少谬误。所以,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1985年在北京的郭店楚简鉴定会上讲到:“郭店楚简如此重要的先秦文献,特别是一大批佚书的出土,不能只理解是荆门人民的文化财富,也不能只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四、首次成果发布会在美国达慕思大学召开。 1998年5月,由我牵头,王传富、彭浩三位专家组成的“郭店楚简科研小组”编著,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一书,正式对海内外发行。同时,受美国达慕思大学邀请,由我代表郭店简出土方在美国与来自世界学术界的五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研读刚面世的中国荆门出土文物成果——郭店楚简。由于大部分学者不是中国人,大会主持者将参会专家分成二十个小组,每组有一名中国学者或外籍华人专家参加组成.再将郭店竹书按1篇或半篇分工到各小组研读。大会上先由我代表郭店楚简出土方介绍发现及科研情况后,再请专家们带着各小组研习的结果,依次上台领读各篇和谈论研读某篇或某段的体会。那么多并且那么大的专家们,像学生一样如此研读中国文化——郭店竹书,其情其景让我大受感动。这种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此后还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和郭店楚简出土地——荆门,先后开过四次。各国小型的、专题性的郭店楚简学术会议不下百次,可谓风靡全球、热浪滚滚。 五、科研成果数以千计。 由于郭店楚简均是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是指导当时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重要价值受到了全球汉学界的关注。有专家认为,一本《老子》,我们研究了几千年,至今还有不少未解开的谜。荆门一次性就发现十余本这样的书,且大都是佚书,我们及子孙们要多少年才能读懂读透呢?据资料显示,世界不少国家都有老子学会,仅日本就有百余家老子学会。这么多的研究组织,研究了这么多年,的确是谁也不敢说把《老子》研究透了。这次出土的儒道著作18篇,《老子》只是其中4篇,还有那么多已失传2300余年的书重见天日,我们的研究能说是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能完成的吗?所以说,任重而道远。 1993年10月郭店楚简出土,经过五年研究,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出版发行。在该书成果公布的基础上,各国专家学者不断深化研究,可谓成果累累。到目前为止,已公开出版的研究专著就达250本,发表一定影响的论文2000余篇,还有不少网络文章也相继推出。现郭店楚简的研究还在逐步深入,相信还有更多、更高质量的科研专著及文章面世。 从郭店竹简的考古发掘到文字研究中的识文、编排、考释,直到编著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再到后来郭店楚简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无论是文本研究,还是思想研究,我都与郭店楚简结下了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