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19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弱势群体越来越被关注与关怀,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如今,承认自己是弱势群体并不是丑事,据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高达七成。在连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及公司白领都“喊弱”、“哭穷”的当下,有一个弱势群体却常常被忽视,因为他们不会“喊”不会“哭”,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谁叫他们成绩差呢?
是的,他们是成绩差的孩子。我们的身边或远或近都有这样的孩子,很多人叫他们“差等生”,人性化的叫法是“后进生”。这群后进生每天一进校园,就要面对先进生的春风得意,面对老师的忽略不计,面对成绩表上的尴尬座次(据说有些学校都将成绩名次直接变成学生考号了),而回家还要面对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喝斥和邻居探询与不屑的目光。一个心理素质健全的成人同时要面对如此压力,也会有不堪承受之重,何况是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
常有孩子离家出走的消息传出,也常有问题孩子的报道见诸媒体,仔细观察,这些孩子大都是成绩上的弱势。也难怪,成绩好的孩子作为老师的香饽饽,家长的宝贝疙瘩,哪个会发癫发疯去做出出格的事来?
可成绩不好是罪过吗?客观分析,一开始每个孩子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后来有的冲到了前面,有的跑在中间,有的却掉队,冲在前面的会夺冠,会被鲜花和掌声簇拥,掉队的会默默无闻。掉队的肯定有主观原因,比如毅力恒心不够、方法不当、怕吃苦,等等,这些可能直接导致他们摆尾。当然,掉队还有别的客观原因,比如家庭的、社会的,也不排除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这是个人机遇问题,谁叫他一出生就智商不高呢?但不管什么原因,掉在队伍后面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啊,十个指头有长短,如果人人都夺冠,那冠还是冠吗?问题是,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学校、家庭、社会的许多做法会给这些孩子留下“自己不行”的烙印,当然,有些孩子会知耻而后勇,变后进为先进,这是皆大欢喜的事。但更多的孩子却会在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混合三打中愈挫愈懦,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直到一败涂地。
也许老师会喊冤,我对学生都一样啊,又没有去刻意歧视谁。是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一般都是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决不会在主观意识上去排斥谁,但在客观行为上却在不知不觉地有偏有倚。他们在谈起先进生时情不自禁地眉飞舌舞,而在提起后进生时不由自主地摆头叹息,脸上写满了厌烦。这其实跟家长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是一样的,也是人之常情。
不是老师功利,这是一种情绪上的蔓延,连护犊的家长也无法抗拒这种蔓延。家长都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成绩差的孩子,难怪社会会有所偏见。左邻右舍常常有意无意告诫自己的孩子离成绩差的孩子远一点,唯恐相互影响。据说至少是初中以上的应试校园里已形成一种人以群分的公序,这个群基本上是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
校园本是一块纯净的土地,现在却变得如此功利,让我们如鲠在喉,而这个鲠不在校园,而这个鲠不在校园,在我们这个功利的社会。这个社会太实际,太注重结果,太有目的性,往往直奔主题,成王败寇。这种社会病的蔓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个孩子原来成绩很好,性格开朗,善解人意,在表弟表妹们面前有大哥的榜样风范,后来不知怎么成绩掉下来了,这一掉,人整个变了,变得敏感多疑,性格古怪暴躁易怒。前后对比,周围的人总结了一句:一好百好一丑百歪。这个“一”指的就是成绩。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周围复杂眼光的注视下,情感更脆弱,情绪更容易波动。这样一个内心都不和谐的群体,将来走向社会怎么能够维系社会的和谐?可以这样说,是社会功利病侵蚀了孩子健康的心理,而这种不健康终究会反馈给社会,加重这种社会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如何从这种怪圈中走出来,要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地说,要靠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你身边有成绩不好的孩子,请给他一句鼓励、一个微笑、一个接纳的眼神、一个亲昵的小动作。这个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你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让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