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湖北仙桃职业学院 杨协成
湿地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现在却被借调在经济学领域中,常以“湿地经济”的构词方式流行于口头与书面。绿色是一个色彩学的概念,现在也跳槽到经济学渠道里,多用“绿色食品”包装着“是与非”现身于报刊与声像。这表明:经济确实热乎起来了,但有一些地方也确实需要“湿地”滋润,否则,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生活的质量也应该提升了——有了“温饱”要“环保”,否则,性命不保。
并非危言耸听,人类的生存环境出问题了。难得看到的臭氧层怎么样了且不去说它,就从我们身边说起。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资源是最丰沛的,现在却河道淤塞,沟渠干涸,湖泊缩小,坑塘浅平;有水的是鱼池,人还没有到水边,老远就闻到腥恶臭。无论水田旱田,普遍板结,见风起尘,尘土中裹夹着熏眼刺鼻的农药化肥味;新米倒是年年有,却很难得吃到“一喝一个洞,满口都清香”的新米粥了。很难得找一个无尘无味满天星月的纳凉去处,即使划船到湖心,也是腥熏气闷的所在,更不奢望享受水草的清新;很难得找一条清亮亮、凉悠悠的河渠游泳,即使是在游泳池里,也可能不等游完,身上就要起红疙瘩,搔痒难耐,更不说潜泳或扎猛子了。劳动强度普遍降低了,饮食品级普遍提高了,保健意识普遍增强了,亚健康状态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早己被消灭了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了,莫名其妙的疾病层出不穷,人们忌讳的“人瘟”防不胜防,“杀手”编号列队……这世界怎么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太甲》语,转引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声的责问,无声的警示,都在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意愿:人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一天比一天好。怎么才能“一天比一天好”?先认识认识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远的不说,就说江汉平原。
湿地是富含土壤水份的土地,又称沼泽地或泥炭地。江汉平原就是这样的一片土地。据《汉书·地理志》等汉魏文献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今潜江市西南)南,范围并不很大。晋以后的经学家们把云梦泽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了。今人考证,古籍中所说的云梦泽大致包括了江汉平原及其东西北三面的一部分丘陵山峦,是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因此,江汉平原的主体应该是古云梦泽除去三面丘陵山峦后的东荆河地域内的潜江、监利、仙桃、洪湖等四县市。
在追述这片湿地——形成的时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荆河是江汉平原的父亲河。据《东荆河堤防志》述,史前东荆河地域的平原是不存在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第四纪强烈下沉的低洼地。从全新世到先秦,由于长江和汉水夹带泥沙长期充填的结果,原始面貌已大为改观。考古学家们分析,先秦时代,这里的平原有两片,分布在江汉地区云梦泽的东西两头,西部平原为江陵以东的荆江三角洲,东部是城陵矶至武汉两侧的泛滥平原。东荆河地域属于荆江三角洲的范畴。秦汉时期,长江在江陵以东继续通过夏水和涌水充填,荆江三角洲向东发展,并和来自潜江一带的汉江三角洲合并,形成了江汉陆上三角洲。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汉陆上三角洲变化很大。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自北向南倾斜下降的性质,荆江分流分沙均有南移汇集的趋势,荆江三角洲在向东延伸的同时,也向南扩展,迫使原来的云梦泽主体向下游方向的东部转移,当时的荆江三角洲的范围就变得十分广阔起来。其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原已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在唐宋时代己经基本被淤成陆地。至此,江汉地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云梦泽基本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江汉平原的东荆河地域基本形成。
江汉平原的土壤构成,因地域属江汉河湖中冲积土,土层深厚,质地松散,自然肥力高,具有多宜性,被誉为“天府之土”。地域中高产土和平产土比重较高,肥沃的水稻土是地域的主要土壤。沿长江、东荆河略高地带,多为轻壤土和中壤土,其中砂壤土占30%,宜种棉花,麦类和双季稻,尤其是油砂土为粮棉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沿江河溃口处更多的是飞沙地,适宜种花生。离江河较远的低地,多为重壤土、粘土、青泥田,适宜麦类,油料作物和中稻的生长。滨湖隰地,多为蒿渣土和烂泥田,以种植中稻为主。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初,江汉平原四县市共有耕地597.51万亩(水田332.8万亩,旱田264.7万亩),1982年粮食总产430,240万斤,棉花132.27万担,油料54.69万担。在种不优、技不巧的年代里,这就是天下粮仓的好收成,功在“天府之土”。
当我们对自己生存的土地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以后,我们就不难对“活不下去”的原因有更明晰的判断了,原来“生存环境出问题”就出在一个“水”字上,汉江平原历来都是水多致害,现在却水缺致害了。那就应该把水控制在一个最恰当的“量”上,即修复湿地系统,催生湿地经济,让真正的“绿色品牌”从江汉平原诞生,让地球人都知道,让太空人也伸手。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这个过程中的工作粗略概括为三“分”二“合”一“打响”。
分级蓄水
江汉平原不缺水。上有老天雨,下有地下水,南临长江,北倚汉水,但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要把水量控制在“湿地”的量上,必须分级蓄水。
以仙桃为例。仙桃的最高点是郑场的八屋台,海拔高程34.5m,最低点在五湖,海拔高程21.5m,市境内呈1/7000的坡降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可以分为五级。一是淤沙平地,分布在市境北部,沿汉江堤以南和东荆河堤以北的带形高地,海拔高程28—32m,质地一般过沙或者偏沙;二是高亢平地,分布在市境内淤沙平地以南,包括通顺河上游,展翅长河以北,州河西岸及九合垸等地,海拔高程26—28m,以壤质土为主,但大部分土体夹有沙层;三是低湿平地,分布在市境内中部和东部的河湖间隔地带,地势偏低,海拔高程23—27m,水源充足,质地以轻壤和重壤土为主,大部分为潴育型水稻土;四是滨湖平地,分布在市境中部、东部和南部各垸湖沼洼地,海拔高程22—24m,都是河间低槽地带;五是洲滩平地,分布在东荆河外滩,汉江外滩以及分洪道、泛区等地,海拔高程高低不等,都是河滩浅色草甸土。
有了大致分级,“水”从哪里来?答案是在地下水的基础上,以地表水为主,以过境水为辅,满足湿地修复的水量要求。以气象相对稳定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例,仙桃市境内地下水位一般埋深小于1m,江汉、东荆河沿岸地也在1.5m以内;全市年均降水1175.9mm,产水量29.2亿立方米,除去渗漏和蒸发,地面径流深515.3mm,年均地表径流量13亿立方米,靠湖泊坑塘调蓄,一次可蓄水4489立方米;汉江过境长度为87km,年均过境水量332亿立方米,东荆河在市境内的长度是88km,冬春断流,汛期流量可达3000——5000立方米/秒,沿江河所建的引水涵闸和提水泵站,设计引提流量326.6立方米/秒。当年地表水和过境水在仙桃市的取用比为2:8,实现分级蓄水后,地表水的使用率将会大大提升。
地分五级,水有三源,如何蓄水?应该是在普遍调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动手。下文还会反复论及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