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
本帖最后由 楚风仙韵 于 2011-7-10 14:56 编辑
沔阳人习惯叫父亲或母亲的姊妹为“爷”,“娘亲大如天,娘舅重于爷”的思想根深蒂固,其尊重女性、重视亲情的习俗源远流长。也有人认为这种“女性称谓男性化”的现象实质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
“女性称呼男性化”
在沔阳(今仙桃),对女性长辈亲人的称呼,按照辈分叫喊,既与男性亲人大致相同,把女性男性共称“爹”、“爷”,又较男性亲人有所区分。
曾祖辈。称曾祖父为“老爹”,称曾祖母也叫“老爹”或“姥姥”,有的以“大老爹”和“小老爹”相区别。对社会上的曾祖辈男性女性老人,都以“老爹”“姥姥”相称。对亲戚中的曾祖辈男女老人,按亲戚关系,称谓“舅老爹”、“姑老爹”、“姨老爹”等,其中对曾祖父的姊妹尊称为“老恩爹”。
祖辈。喊祖父为“爹爹”,这是沔阳独有的称谓,有异于各地。对祖父之兄弟,按排行称“大爹”、“二爹”、“三爹”、“幺爹”等;称祖父之姐妹为“大恩爹”、“小恩爹”等;称祖母为“小爹”,或直呼为“爹爹”。对祖母之妯娌,也喊成“大爹”、“二爹”等。我市毛嘴一带和毗邻的潜江市一样,叫喊祖父为“胡爹”、祖母为“妈爹”。
父母辈。称呼爸爸为“爷爷”。不过按字面分析,“爷”乃“父耶”,似乎更符合造字本意。父大母小的子女,喊父为“大伯”,喊母为“小伯”;母大父小的子女,称父为“小爷”,称母为“伯爷”。对父亲之兄弟和母亲之妯娌分别称为“大伯”、“二伯”、“三伯”或“伯爷”、“爷爷”、“三爷”、“大大”、“老子”等,如同对父亲的称呼。称舅妈为“舅伯”,称姨妈为“姨伯”,还有的喊姨妈按排行称为“几爷”的。郑场一带喊婶娘为“妻爷”,是妻于爷的意思。
比如有个人有同胞弟兄四人,他排行老大,他的子女称呼其叔婶为“爷爷、二爷”,“小爷、三爷”,“幺爷、四爷”;称其胞妹为“亲大”,可谓典型的沔阳民间称呼。
造成沔阳“女性称呼男性化”,是政治历史文化的遗存。
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清朝对皇后称“佛爷”、皇太后称“老佛爷”),皇家开了“女性称呼男性化”的先例,民间纷纷仿效,且逐渐“扩大化”。
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多次出现“之子于归”的诗句,这里的“子”就是指出嫁时的姑娘。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也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子慕予兮善窈窕”。前者“子”指洛神宓妃,后者“子”指山阿之美人。沔阳古属荆楚,受楚文化影响的沔阳称呼,可见对女性等同男性称呼早有渊源。
沔阳语言方言区域,按语言学家定义,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其特点是处于北面河南和南边湖南之间的接合部,界乎于南腔北调,而又南北兼融。又因紧靠汉江,其民间口音、称谓,也区别于沿长江一线的“汉腔”,成为东边武汉话和西边荆沙话之间的“沔阳话”。沔阳话与周边语音、语汇虽有差别,然而又受东南西北语言及称呼等方面的影响。如湖南境内就是称“爸爸是爸,妈妈是爸,祖父叫爹,祖母也叫爹,分别男女的办法只有加大、细(即小),爸爸是大爸,妈妈是细爸,以此类推,哥哥当然是哥,姐姐也叫哥,弟弟叫老弟,妹妹也叫老弟”。沔阳民间的“女性称呼男性化”,显然受到一江之隔的湖南的影响较多。
陈友谅是沔阳人,曾与朱元璋争夺江山,并早于朱元璋称帝。友谅败亡后,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明朝初年,朱元璋唯恐沔阳人有陈友谅余党而东山再起,派兵遣将“九搜湖广”,几乎将沔阳人赶尽杀绝。如今生活在沔阳湖区的人们,多是江西移民的后代,移民带来了赣方言与称谓民俗。江西人中也有某些称呼女性亲人用男性称呼的事实。这就更丰富了沔阳人女性称呼男性化的内容。
“女性称呼男性化”,是生产生活风俗的积淀。
论辈分,各代女性亲人,分别是祖辈、父辈、同辈、下辈的同胞姊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等“男尊女卑”传统观念视为正统伦理,男性是治国治家的当权者,女性只能是“主内”的操持家务者,到堂屋似客称之为“堂客”。然而沔阳人敢于冲破这种宗法桎梏,男子名字能上宗谱,女子名字也能上谱,男人称“爹”、“爷”,女子(坛子)也能称“爹”、“爷”,尊姑为重,视女为大,折射出对男性中心地位动摇的一缕光辉。尤其“在几代单传、男丁不旺的家庭,人们渴望家里有更多的男性.即使在称谓上‘男性’多一些,也可以自壮家庭声威,而女性乐于被称为‘爷’‘爹’,也反映了女子渴望地位平等、胜于男子的心理”。
沔阳人如同各地汉族人一样,也存在趋吉避邪心理。凡称“姑”字的叫法,避开与“孤”同音忌讳,而改用其他字代替。如无子嗣日“孤老”,无父母日“孤儿”。再因女子未婚就以“妈、姨、娘”等相称,似乎也不甚雅致,于是故将姑奶奶、姑妈、姑娘的称谓改叫为“恩爹”、“幺爷”、“坛子”等,这里不单是对一个女性亲人的简单称呼,重要的是表达出叫喊者良好的心理祝愿。
生产、生活中,巾帼不让须眉,是导致女性称呼男性化的另一原因。沔阳水乡的女性,在繁重的农业、渔业、家庭副业生产中顶起了“半边天”,如男打渔女荡桨,男耕田女插秧,还有采桑养蚕、纺纱织布、种瓜种菜、饲养牲畜等生产中劳苦功高。同时在挑花绣朵、浆衣洗裳、烧火料灶等日常生活事务中,更是独当一面或唱主角戏,受到家庭亲属和社会的尊敬,等同于男性亲人的称呼,情理所在,当之无愧。
女性生儿育女,含辛茹苦,把一代代子女从“十月怀胎”、哺乳抚育到教养成人,繁衍后代、传宗接代功不可没,人们尊称女性,其情可见。
女性称呼男性化,相信现在的仙桃人几乎每家都有其传统的称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