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澜湖冬柳 于 2011-7-17 16:18 编辑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北京圆明园东门,单向街图书馆。
冬日斜斜地照在院子里,暖洋洋的。新式的钢条扭几扭,然后搭上一块布,放在松松的鹅卵石上,就成了一张舒适而现代的座椅,人们三三两两地,或围座着,或站着,轻声地做着交流。有人围在篱笆前的桌旁,一个人正低头在桌上堆着老高的书间写着字,在他身后的篱笆上有一张海报,上面写着:“主题:纪念罗伯-格里耶——“新小说派”死了吗?”。
“挽秋,这次活动搞得挺不错。”
挽秋回过头去,原来是渔夫,正端着一杯咖啡站在她的身后。
“人来得不少,这多亏了你的宣传,谢谢你。”
“说什么谢啊,老乡的活动我当然要支持。
”渔夫虽是鄂州人,可是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可能是在北京呆得时间久了。
“挽秋。。。”又有人叫她了。
“对不起,我过去一下,回头再找你聊。”挽秋很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匆匆走了。渔夫望着她娇好的背影,若有所思。渔夫是《新京报》的编辑,这次活动的前一周,他用笔名为挽秋的单向街图书馆讲座写了一篇文章,并顺便提到了今天的签名售书活动,不经意间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来参加。
单向街图书馆,说叫图书馆,其实是一间内空很狭长的书店,不过它跟一般的书店又不一样,在书店里摆放了一些舒适的沙发,专门给爱书的人坐着翻看,就象一间图书馆一样,因此而得名。这个创意是挽秋想出来的。没想到获得了读者空前的认可,买书的人不仅不少,而且比以前更多。圆明园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店面设计,使这里成为许多读书爱书者的最爱,加上单向街图书馆定期举办讲座和沙龙活动,使得单向街图书馆名气剧增,许多人不辞劳苦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来,就为了看一看传说中的单向街图书馆。这使得单向街图书馆迅速获得扩张,一年内开了三家分店,圆明园的这一间,是挽秋最常来的店之一,而单向街图书馆,也只是她在北京的投资之一。
渔夫亲眼看到了她的变化。八年前,刚刚经历离婚的挽秋,带着一本书闯到北京,然后从一名业余作家,迅速成长为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出版商,想想其间的辛酸,应该可以再写一本书,可是经常听到她抱怨太忙---出版公司每天的事逼得她象一个陀螺一样地转,停不下来。估计她是没有时间或者心情来写了。
“也许有一天,有一件什么事情可以促使她放弃现在的一切。”渔夫喝了一口咖啡,远远地看着挽秋。她正在和一个长头发的瘦瘦高高的小伙子交谈。小伙子看起来二十出头的样子,而挽秋,虽然四十刚出头,然而和小伙子站在一起,无论是容貌身材还是气质穿着,都象他的同龄人一样。渔夫不禁在心里称奇:岁月的风霜,居然没有在她的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也不禁有一些欣慰:老天,对这个女人还是很眷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