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要求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应当说,在一些社会广泛关心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中办国办印发的此文件具有相当的标志性意义。这表明,中央对重大事故的态度是不包庇、不隐瞒,要让社会关心的问题得到正面的回应,而绝对不是让社会上出现的批评声音沉没下去。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媒体的日益发达,事故类报道突破了传统媒体报道的界限,实现了快速、裂变式传播,从而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但是,媒体报道模式的发达也让一些涉事机构战战兢兢,并通过各种方式予以钳制。比如有时会出现某地发生重大事故,中外媒体迅速云集展开报道,但没过两天,大篇幅的报道突然销声匿迹,一些回应变得官方化、形式化。出现此类情形,多半是涉事机构发力的结果。
屏蔽批评不等于这个社会就不存在批评了。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控制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且得不到民意支持。其实,转换应对思路,公开所有可以公开的项目,放下身段,向社会检讨自身错误,社会性批评才会真正平息。政府机关、职能部门要获得社会的正面认可,就应当敞开心扉,直面公众。 (《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