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十六】草鞋(张才富) . 78年恢复高考,那时在农村应考青年中流行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得取或考不取,决定你一辈子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都市的街头是很难看到草鞋的。草鞋,根在乡村,长在乡间,也许她算不上真正的农具。但穿在农人的脚上,在大地上行走,留下人类深深的农耕足迹。乡下的男子过去多穿草鞋,凡下地干活,不分晴雨都穿它。草鞋既滤水,又透气,柔软防滑,养脚,给人一种惬意感。步履敏捷,两脚生风。 草鞋,我们无法去考证,也许她是人类最早的鞋子,历史悠久,相沿成习。只有草才是她的身姿,是她的背影,稻草,麦草,玉米秸,凉席草,棕丝,麻类,布筋……都是她们的前生后世。草鞋是社会生活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草鞋简陋粗糙,但充满坚韧与沧桑,古朴与厚重。她是农人的故乡,是生存和繁衍的故土。 草鞋分两种;只有少量的耳子称为“偏耳子”草鞋;有后跟,前掌称“满耳子”草鞋。打草鞋的工具主要有“草鞋耙子”。打草鞋看起来简单,要想草鞋鞋底结实,匀称,耳子排连整齐,草鞋穿起来护脚,不烙脚,所以做起来要格外细致。 我没穿过草鞋,也不会打草鞋。父辈的身影,使我从内心深处对草鞋有种熟惗的亲切感。故乡的种田人多有打草鞋的手艺。打草鞋要先选好草,要选修长,韧性好的糯谷草做纬条,多用蠢蔴做经条,做耳子。把稻谷叶去掉,喷上水,然后用搥头反复均匀地捶打,捶得软如布条。把草鞋耙子固定在一条长板凳的一端,人骑坐在另一端。将弧形的腰钩拴在腰间,搓四根麻绳,套在草鞋耙子的四根齿子上,一头挂在腰钩上,经条就绷紧了。在经条上用布蘸上食用油擦滑,利于编上去的草挪动排紧。先打草鞋鼻,再打草鞋身,安好草鞋耳,挽上草鞋跟,修整草鞋底,最后用一根绳子串起鼻,耳,跟。一双草鞋就做好了。 记得七十年代初期,草鞋渐近消隐,传统草鞋开始变成了精致的草鞋。人们用车胎轮皮做底,用纳鞋底的索子染色后,编的鞋鼻,鞋耳,鞋跟,用鞋带子串起。就是“高级”草鞋了。我们大队的书记穿的就是这样的草鞋。 草鞋,作为绑在脚上的文化,储藏在中国文化的宝库里,曾经有过熠熠光芒!但是随着时代进步,草鞋成为了许多人心里追忆的心结。 草的鞋,鞋的草。而我,有一双穿草鞋的脚,这脚就是穿草鞋的。 . 2011.08于乌鲁木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