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浠水籍著名画家闻钧天(系闻一多堂弟)父子向家乡捐献了150画作,后被收藏在浠水县文化馆。如今,这些珍贵画作只剩下63幅。昨日,浠水县文化馆表示,有些画作被领导陆续拿去送人了。
发现这个“秘密”的是84岁的浠水老人朱泗滨,他曾任浠水县文化馆副馆长。昨日,朱泗滨向记者介绍,1981年,闻钧天先生出于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和儿子闻立圣一起创作了150幅国画,捐赠给县文化馆。其中,闻钧天先生的画作有100幅。(-08-28来源: 楚天都市报)。
这条新闻让人感到震惊,也让人感到寒心!闻钧天父子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创作了150幅国画,捐赠给浠水县文化馆。但是,他们却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就这样被那些所谓的“领导”所亵渎、所糟蹋、所贪污。他们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就这样变成了对一些 “领导”的支持和财富。
近百幅画作就这样在公众的不知不觉中消逝得无影无踪,在捐赠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被领导陆续拿去送人了”。可以相见,如果不是当初接受捐赠的当事人“朱泗滨老人念及闻钧天对家乡的贡献,四处奔走筹办闻钧天逝世25周年画展”,还记得这件事的话,这消逝的画作恐怕就会永远从浠水县文化馆馆藏文物册上消失!就会永远从公众的记忆里失踪!就会从来也不会被人想起,永远也不会被人提及。那些拿走画作的领导,那些接受画作的人物就会心安理得地占有这公共财富,贪污捐赠人对家乡的深情。甚至可能会把这些画作变成市场交易的艺术品,变成文物拍卖行中的抢手货,变成自己银行卡的飙升的数字,变成自己囊中膨胀的现金。
人们不禁要问:浠水县文化馆的公物保管制度怎么象纸上画的“门神”?对捐赠人的尊敬怎么象对泥菩萨的朝拜?著名画家捐赠给家乡的画作,领导想怎么拿就怎么拿,领导想几时拿就几时拿,领导想拿那幅就拿哪幅,领导想送给谁就送给谁。简直比到自家菜园收菜还随意,比到自家卧室里取东西还方便。30年来换了多任馆长但就是没有人问一声,没有人阻止下,也没有人查问下。难道公家的物品就是领导的家用物品?领导可以随意支配?难道捐赠人的意愿只是飘浮着的空气,领导人可以视而不见?
应该说,领导把画家捐赠的画作陆续拿去送人的行为,已经涉嫌犯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但是,浠水县文化馆150幅画作在30年间变成了63幅,那些拿走画作的领导却安然无恙,这怎么能让公众心平气和呢?怎么会让捐赠人死而瞑目呢?
其实这种把公共物品当成私人财产,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家菜园的并非是浠水县文化馆独有的景象,而是很多地方共同的现象。不是有些国家机关在招聘时搞“萝卜招聘”,为本单位领导的子女量身定制。前不久被媒体曝光的庐山管理局2011年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中,11个岗位的笔试成绩第一名有5个是当地干部子女。还有的单位领导把自己所在的单位当成后花园、当成自留地,把自己的妻子、儿子、女儿、及七大姑、八大姨甚至不知转了多少道弯,抹了多少个角的亲戚都安排进来。河北省国税局副巡视员李兆昌就被网友指安排一家十几人进入税务系统上班。而此前一点的广东省汕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陈文铸通过辞退病残职工的方式为自己的亲属“腾”岗位、将20多名有亲戚关系的人员调入烟草系统并安插在财务、仓管等重要岗位工作的新闻也让公众咋舌。
至于把公家财务当成私人金库的官员那更不在少数。前些时故宫曝出的监守自盗,私分文物事件就与浠水县文化馆领导拿走画作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有的官员不放过一切侵占公物、公款的机会,连吃的米、咽的菜,甚至卫生巾都开发票,拿到单位报销之举,更是一种极致。在这些官员心中,单位的就是自己的,国家的就是个人的。当然 ,他家庭的所有东西那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个人的一切物品更是不容别人觊觎的。
所以,浠水县文化馆发生的这种领导把画家捐赠的画作陆续拿去送人的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他是时下一些领导以公为私,化公为私的缩影。它让公众见识了公物、公款是如何平安地转化成了领导私人财产的过程和途径,也明白了一些人钻头不顾屁股地要成为领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