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返回列表
查看: 3190|回复: 0

万齐文:苏轼遗“歌” 吴都千古二绝唱(樊湖副刊第36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503

主题

613

帖子

11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9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1-9-9 09: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鄂州是古铜镜之乡,不仅铸铜镜,还铸铜剑。据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吴王孙权于黄武五年(226年),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铜越炭作之。”这里记载了孙权于武昌铸铜剑的历史。同时呢,日后又有武昌铜剑演绎出一些诗文、故亊及传说。西山就有吴王孙权的“试剑石” 、刘备孙权的“比剑石” ;孙权一剑劈下去竟能把石头劈成一立一卧,千古雄姿令历代名人文人赞叹不巳。
明代武昌人孟登游西山作了“割据提雄剑,双痕勒石边。”的《试剑石》诗。清人叶封则写了《洗剑池》诗“一片澄潭水,千年洗剑池”。
清人夏琮也写了一首《试剑石》诗 :“一击风云碧,千年暝秋色。青苔横断石,长歌怀仲谋。”这“仲谋”就是孙权。
值得赞赏的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他游了西山之后,怀着惆怅的心情写下了“空传试剑石,无复陶公柳”的《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他不仅有吟咏武昌铜“剑”的诗,还有赞美武昌铜“剑”的歌。
二唱《武昌铜剑歌》:
雨余江清风卷沙,雷公蹑云捕黄蛇。
蛇行空中如柱矣,电火爆爆烧蛇尾。
或投以块铿有声,雷飞天上蛇入水。
水上青山如削铁,神物欲出山自裂。
细看两胁生碧花,犹是西江老蛟血。
苏子得之何所为,蒯缑弹铗咏新诗。
君不见凌烟功臣长九尺,腰间玉具高拄颐。
这苏轼把武昌剑的铸造工艺流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武昌铜剑赋予了“龙蛇”的色彩。“细看两胁生碧花,犹是西江老蛟血”。苏轼得剑后赞赏不已,称之为天然的武昌“龙剑”,“非锻冶所能成者”。
“苏子得之何所为,蒯缑弹铗咏新诗。”这又引出了《史记·孟尝君》的一段典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招贤纳士,门下有“食客”三千,一个叫冯驩的闻之,慕名来投,孟尝君对他并不了觧,只给了个下等“食客”的待遇。冯驩心中不快,便弹铗(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知道后,提高了他的生活待遇,给以鱼;冯驩后来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舆(车)。”孟尝君又给以舆。特地给他配了小车(牛车)。但是,这冯驩并不满足,还是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驩是说他还没有媳妇,最后孟尝君为冯驩找了个媳妇。这冯驩后来果然成为孟尝君的得力人才……这一典故又见于《战国策·齐策》。
此时的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挂了个团练副使的官,还不能看朝廷的公文(文件) ,地方官冷眼相看,在政治上陷入尴尬而又无奈的境地,“食无鱼”、“出无舆(车)”,自喻冯驩“蒯缑弹铗(剑)咏新诗”。
苏轼遗得武昌铜剑,“弹剑而歌”,给武昌剑赋予了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实为“武昌剑”之千古绝唱。
苏轼还为《武昌铜剑歌》作序:供奉官郑文,常官于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以遗余,冶铸精巧,非锻冶所能成者。
《武昌铜剑歌》之序,是说供奉官郑文,常官差于武昌,后在武昌江岸沙滩的裂缝里拾得一把武昌古铜剑。供奉官郑文何许人也,与苏轼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尚不清楚。郑文官差武昌拾得“武昌铜剑”,应是价值连城之“宝”,郑文又为何送给苏轼?此剑苏轼后又藏于何处?不得而知。
宋元丰七年(1084年) ,苏轼结束了谪居黄州,“食无鱼,出无舆”五年的流放生活,载着“樊口春酒” 、带着“武昌古铜剑” 、怀着武昌《秧马歌》的腹稿,《夜行武昌山(樊口幽绝处),闻黄州鼓角》,凄然泪下。悠悠岁月,当年好困惑。苏轼满怀着对武昌无限的眷恋 ,作最后惜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