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达学校与张葆仁先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张葆仁先生创学的理念,也是他教书育人的追求目标。翻开厚沉的历史书,立达学校已远去71年了,她的音容却永远留在我们共产党人的心中。在过去短短的8年间,从立达学校走出了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英豪,为创建北山革命根据地和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179师搜索队到新五师北山独立营;从荆钟地下联络网到北山工委,无不看到立达身影,她是革命的摇篮,共产党人的熔炉。遥望荆楚,使我们不免对张葆仁先生产生缅怀之情,在党的90华诞之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和敬仰。
张葆仁,1905年出生荆门城北南桥,1918年升入荆门城关龙泉中学。不久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他和李延璧、刘继汉、杜永瘦等进步学生一起研究时事,探讨国民生计,共同认为变革社会必须追求真理。于是成立了荆门县学生联合会,起草宣言,办起了《学潮》校刊,吸取了大批热血青年和爱国学生,组织上街游行宣传,声援“五四”运动,高呼“打倒列强,打倒军阀”。
1923年,他考入武汉大学,与当时正在武昌高等师范大学读书的荆门籍青年胡孟平取得联系,他们经常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研究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文章,探讨革命真理。次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与荆门籍早期的共产党员胡孟平以及后来的随北伐军到武汉的杜永瘦一起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后来因叛徒告密,化装潜回荆北家乡,在南桥建立农协会。1932年,他利用强国先育人教育理念,出售了自家的田园,变卖了家产,建起了“立达学校”。从此启发民智,培育人才,迎接革命高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的声明,他毅然改变办学宗旨,办成宣传抗日救国,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把与党取得联系作为首要任务,得到了鄂西工委的高度认可与支持。上级组织先后派张芳松、黄柏青、柳之一、马仲凡、周芳林等共产党员到立达学校任教,一面教书,一面开展爱国运动,以学校的党员教师为主建立荆北地下党支部。学校除按学制教授文、理课外,还增开了以党的抗日主张为主要内容的《抗日建国》课程,并把它融入于各门课程之中。如体育教师组织学习军事,紧急集合;音乐教师教唱抗日歌曲,组建宣传队,到附近集镇进行文艺表演和口头演讲等。后来许多学生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
张葆仁先生除了认真办学外,还利用自己在荆北的特殊地位与关系,掩护党的活动,积极帮助我党搞好统战关系,使得新四军北山游击支队长叶云与其堂兄国民党荆北民防团长张葆初多次接触,消除疑虑,化解矛盾,拥护抗日主张。还与荆北公立上泉寺中学交流办学思想,教师互动授课,传授革命理念。
1940年6月,荆门沦陷,张葆仁先生集中全校师生上了“最后一节课”,他说:“日寇入侵不满三年,国民党军队接连败退,把半壁江山拱手送给侵略者,中华儿女遭受日寇惨绝人寰的蹂躏,这种灾难已经面临我们的头上了……”。讲到这里他泣不成声,大颗的泪珠顺着两颊掉下来,全场一片哭声。接着,他又坚定地说:“国民党军队退走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会在敌人后方打游击,开辟根据地,日本侵略者是注定灭亡的。”1945年6月,国民党特务将张葆仁先生从家中强行捆走,投放于恩施监狱。指控学校教师皆为共产党人,学生都输送到了新四军。在严刑拷打,生死利诱面前,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直到生命的最后未留只言片纸。
立达学校如今已不复存在,张葆仁先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永远烙在我们心中。他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风范。
而达人”,是张葆仁先生创学的理念,也是他教书育人的追求目标。翻开厚沉的历史书,立达学校已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