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历史岂容胡编戏说?
新闻来源:中经联播鄂州频道记者(作者): 白雉山时间:2011-10-15 7:53:25 辛亥革命历史岂容胡编戏说?
到底是“熊一枪”还是“程一枪”?
白雉山 编者:在举国同庆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虽然“首义第一枪” 程正瀛早就已有定论,当前正在放映的被捧为“史诗巨片”的《辛亥革命》,竟然仍在银幕上演绎着熊打的“第一枪”。为此,中经联播特地刊发白雉山先生一文,以正视听。图为9月29日,鄂州市辛亥革命彭楚藩烈士纪念馆隆重开馆,中经联播鄂州频道主编王斌华与著名文史专家、诗词楹联大师、民建湖北省委原宣传部部长白雉山出席开馆仪式。
在举国同庆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各地媒体都掀起了报道热潮,而原有争议、现已被史学界定论的究竟是谁“打响首义第一枪”的问题,又屡见报端。由于有些媒体的采、编者知识未能“刷新”,仍然老调重弹,致使误导,令人遗憾!
近百年来文载口传,都说“打响首义第一枪”者是熊秉坤,后经大量史料证实,真正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工八营士兵程正瀛(定国)!那么“熊一枪”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长传不衰的呢?其原因有四:
一是1914年熊访问日本时,孙中山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其实,首义时孙并不在国内,对首义的具体情况亦不了解。但由于孙是“国父”,一言九鼎,遂广为流传。虽不少当时参加首义的知情都有异议,但也无可奈何!
二是熊作为首义的负责人,首义后写了多篇向上级机关的汇报材料和文章,都如实详细地记述了程正瀛打响第一枪的经过,并赞扬程的第一枪是“此革命第一声也!”这些材料都被当时的湖北革命实录馆收藏。不久实录馆撤销,馆长谢石钦将这些珍贵史料带回随州老家保存,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被著名史学家贺觉非、冯天瑜等先生发现。故熊秉坤当年如实记述程正瀛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材料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不为人知。
三是由于革命派内部的斗争,1916年程正瀛被贾正魁等人处死,沉尸长江。故“第一枪”之事,死无对证。
四是熊因首义有功,首义后由正目(班长)升为第五协统领,袁政府还授以少将。由日返鄂后,孙中山委以鄂中司令。广州成立大元帅府,又被委任为参军。1928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并一度兼任武昌市市长。解放后任湖北省政协常委、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直到1969年去世。因是名人,故“熊一枪”之说遂相沿成习了。
然由于熊实录多篇程正瀛打响首义第一枪尘封多年材料的发现,著名史学家贺觉非、章开沅、冯天瑜、皮明庥等先生的努力,在他们的专著中都一致肯定了真正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程正瀛,而不是熊秉坤!此后全国史学界专家学者都用此新证,出版了不少专著。当然,作为首义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熊的功绩是应予肯定的。他自己虽没有打第一枪,但绝无损他的功绩和形象。正如冯天瑜先生在其新近出版的《辛亥首义史》中所说的:“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共进会员、士兵程定国(正瀛)。熊秉坤是工八营革命党人代表,是发难过程的重要组织者,虽非由其打响第一枪,然对首义贡献甚大,理应认作辛亥武昌起义发难单位代表人物,堪称辛亥首义功臣。”这是极为公允的评价。熊秉坤先生的哲嗣熊辉先生,近日在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刘我风采访时也大度地说:“我们的先辈为了革命,为了推翻满清帝制,连生命都置之度外,我们后辈怎么会争名争利。‘熊一枪’之说来源于孙中山先生1914年……”(见2011年9月26日楚天都市报)
熊秉坤先生和熊辉先生父子都否认了“熊一枪”,程正瀛打响首义第一枪的事实就已经很清楚了。但并非媒体的记者、编者都能像刘我风一样,“刷新”了知识,他们仍在老调重弹,这里略举数例:如今年9月22日《团结报》博文的《民革前辈与武昌首义》、9月24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戎钰的《百年前打响第一枪、百年后重温风云录》、9月26日《湖北日报》记者徐和平的《这里打响首义第一枪》、以及近日湖北经济电视台的首义知识竞赛中,关于首义第一枪的“正确”答案,都仍然说是熊秉坤打响的“首义第一枪”!
而更令人愤慨的是,当前正在放映的被捧为“史诗巨片”的《辛亥革命》,除在史实上有多处“硬伤”外,仍在银幕上演绎着熊打的“第一枪”。而看罢此片首映式后的熊秉坤之子熊辉先生,接着在被记者采访时坦言其父并未打这“第一枪”,“我们后辈怎么会争名争利”?编剧者如此自以为是,胡编戏说,进行误导,岂不怪哉?难怪首义元勋刘公的孙女刘重喜女士说:“太假了,看不下去”!冯天瑜先生也说“无法卒看,我只好中途退场!”
真正打响首义第一枪的程正瀛已蒙冤死去了近百年,不但他打响首义第一枪的事迹被淹没了近百年,连他的名字也鲜为人知,其鄂州故居还是民间助其修建,至今连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其后裔亦备受冷落。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史所罕见的!而今历史学家已据实为他澄清了事实,恢复了名誉,希望我们的地方政府尽快为其“落实政策”,媒体更应对“程一枪”作相应宣传,难道还要老调再弹一百年,留给我们的子孙去解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