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三十】镢 头(张才富) 镢头,一直以来是农民耕种用具中最重要的一种。一头是铁制的镢头板子,一头是木制的镢头把。镢头板子一般长约37.5厘米,镢头口宽在13.7厘米左右。上有一个圆环扣在镢头把上面。镢头口锋利,使用时两手一前一后,在前的一手用力往下刨,把土挖起,用有圆环的一头把土打碎,边挖边打边整平。直到农业机械化普及的今天,它也不因形陋而自惭,仍显示出舍我其谁的倨傲。这么说吧,在我的家乡江汉平原,但凡是劳动场面,少不得这个铁家伙。 这个模样比锄头雄阔的铁家伙,被家乡的农民称为万能工具,处处是一把好手。再贫寒的农家也会有,否则,他们劳作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镢头陪伴着家乡的农民,从上个千年,来到这个千年。人们在劳动实践中缔造了它,镢头也使劲儿地效忠于自己的主人。这个小不点的农具,镌刻着千年农耕的痕迹,也开创着历史的通衢。 镢头为人类创造出奇迹。貌不惊人的镢头,把沉睡的荒湖开垦成五彩缤纷的良田,也成就了人在桥上走,水在河中流的绿洲。 诚然,镢头落地的铿锵,不都是累累硕果,也有艰辛…… 农人将一把亮铮铮的镢头扛在肩头,要多神气就有多神气。有了它,什么难事儿都不在话下。镢头用场多,用它的人也就多。得心应手的农人,镢头在他们手里,收放自如,力量均衡,那齐整的挖痕,如同刻意雕琢的艺术品。用镢头碎土,手腕旋动舞起落地,把土坯砸得粉碎。 这些年来,江汉平原农田实行农业机械作业,也同时落下了诸多的空白。大有大的难,小有小的益。镢头拾遗补缺的特长再次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镢头上下舞动,或左抡右劈,或轻描淡写,或先粗后细。大机械的漏洞,灵巧的镢头上阵,用工笔绣花式的劳作,把那些田角,地头补缀得整整齐齐。 农民不能没有镢头,如同现代化程度再高的今天,也不能缺少能工巧匠一样。 2011.10于乌鲁木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