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风万里,秋色无边。
走进沔城回族镇王河村,呈现出一幅气象万千的新农村画卷:疏挖一新的叶岭沟贯穿村庄南北,立面改造后的房屋依水而建,式样统一,别具风格。宽敞笔直的水泥路伸向远方,绿树掩映之下,村落宁静整齐,果园里硕果满枝。大棚里,青翠的蔬菜和辣椒娇艳欲滴,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路通了,村庄变了
地处东荆河畔的王河村,曾是沔城有名的贫困村和落后村。
2007年,在外创业的刘成良挑起了王河村支书重担。为了改变落后面貌,首要的事情就是修路。但村级财力空虚,负债累累,刘成良二话不说,自己拿出20万元,又通过关系“化缘”10万元,村民们集资5万元,工程老板垫资一部分。工程动工后,他吃住在工地,亲自带头清障除杂,围绕修路的大小事情,四处奔波。
一个月后,长达3.5公里“两横一纵”的水泥路修通了。村民们说,“路修好了,蔬菜瓜果可以源源不断运出去。”随后两年,他又筹资近50万元,修通了其他小组和蔬菜基地的通道,实现了“村级道路硬化组组通”。
90高龄的汤玉安老人说,以前人们总往外挪窝,不愿住村里。现在,在外面的人像鸟儿归巢,“路好走了,都情愿回来。”
环境好了,心气足了
雪白墙壁,飞檐凌空,灰色瓦面,墙角处蓝色镶边,一栋栋风格简约的厨房临水而建,如同一幅清雅别致的水墨图画……
机声轰鸣,房屋后立面改造施工抓紧建设。镇党委副书记徐之武告诉记者,根据方案,每家每户屋后统一进行路面改造,加快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2008年以来,该镇紧紧抓住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建设这一机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作为仙洪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王河村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该村修建了自来水厂、新建村部和村级广播网,开通了数字电视,疏挖农田灌溉沟渠20000多米,实施“一建三改”和村庄清洁工程,建沼气池近330口,购置垃圾池260个,安装路灯54盏。
环境的变化,激发干群更大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以来,王河村干群投入到环境整治改造的热潮中。“人心齐,泰山移。”目前,共拆迁破旧厨屋100多间,新建标准化厨房卫生间234户。
如何让村民养成文明习惯,刘成良有一个法子,随身携带一个小摄像机,见到乱丢乱扔垃圾的就录下来。“谁愿意丢这个丑?还不赶紧扫到垃圾池里。”这样一来,乱泼乱倒的少了,自觉爱护村庄环境的多了。
叶岭沟的护坡正在修建,污水处理站主体工程已完工,土地整理如火似荼,地下管网埋设要达到2000米,垃圾车马上运回来,村级公园即将启幕……不久的将来,王河村将成为仙洪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刘成良说,前几天,临时通知召开党员会,不到20分钟,村里所有党员赶到了村部。“有了奔头,大伙心更齐了。”
建起基地,有奔头
站在平坦的田间水泥路上,两旁是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
现在,正是大棚作物第三季收获、第四季播种时节,村民们都在棚里忙活。
刘成良说,环境改变了,生产也得到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村党支部才有战斗力。
如何尽快帮助村民们脱贫增收致富?他多次到东莞长安镇考察,与当地蔬菜市场协商签订蔬菜产销合同,回来便动员村民们发展蔬菜生产,并承诺包销包赔,免去村民后顾之忧。
2008年春,王河村发展早春白菜400多亩,仅此一季蔬菜亩创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一年三茬蔬菜平均亩收达8000元,对比传统粮棉种植增收近5000元。村民们初步尝到了调整产业结构的甜头。
2010年10月,王河村建起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蔬菜大棚270个,带领群众齐奔致富路。其中一季大棚蔬菜共产180万斤早春白菜,全部销往广东;二季甜瓜种植不错,产销两旺;三季辣椒喜获丰收,卖出好价钱;四季辣椒开始播种。
记者正好碰到喜获丰收的村会计刘沛林。他用摩托车拖着两大袋子青辣椒,赶去市场销售。“您看,这辣椒长得真漂亮!”他拿出一个给记者看:粗牛角形,嫩绿色,表面皱褶自然,十分可人。“市场行情是每斤2.20元。每个大棚产4000斤,一季就有8000多元的收入。”老刘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许立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