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理念有偏差
“名牌”难以成“民牌”全国著名石榴产地安徽省怀远县今年迎来了石榴大丰收,但果农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找不到销路,大量的石榴烂在了果园里。记者调查发现,石榴卖难的背后,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愿俯下身子为农民产销排忧解难,所谓“名牌”无法成为惠及百姓的“民牌”。( 10月19日新华网)。 看了这条新闻,笔者有一股郁闷的味道,有一种心痛的感觉。那么多树龄老化的石榴树生长在果园里,那么多成熟的石榴烂在了果园里。农民的劳动就这样白白的糟蹋了,到手的财富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真的是让人痛心。而要避免这个现象,并非是一个不可攻克的难题,也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更不是一个只有投资没有效益的无底洞。它只需要政府部门有真心为农民服务的理念,有真正为农民办实事的观念,有俯下身子为农民排忧解难的作风就行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这里,人们非常不情愿地看到怀远县的一些政府部门在服务农民的理念上缺失,在农民办实事的观念上缺位,在俯下身子为农民排忧解难的作风上缺勤。 从道理上说,政府的职责就是服务群众,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的官员们也常说: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政府部门及官员理应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帮;民有所盼、我有所为。面对种石榴农民的优质品种研发、优质品种覆盖、产品销路拓展等诸多难处,怀远县的一些政府部门如果能够把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俯下身子伸出援手,在政策上扶上一把,在资金上支持一下,在技术上指点一下,帮助农民淘汰那些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的石榴品种,培育推广优质石榴品种,帮助农民开拓市场,等等,怀远县的石榴就会升级换代,档次提升、品位提高,名气更大,那些成熟的石榴就不愁找不到销路,就不会大量地烂在了果园里。就会是石榴丰收,农民欢喜的大好结局。 那么为什么怀远县的一些政府部门不愿意俯下身子为农民排忧解难呢?怀远县石榴产业化项目的首席顾问,长期参与怀远县石榴产业的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朱立武一席话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朱立武说,怀远石榴名气大,但对县里来说,只涉及两个乡镇,2万多亩,是很小的产业。很多官员热衷招大商、大招商,这样GDP有了,财政收入也有了,当然不愿意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也就是说:根本的问题,还是官员的执政理念有偏差,为民服务的意识很淡漠。认为为种植石榴的农民解难没有大影响,出不了大政绩,见不到大成效,对自己的发展、对自己的升迁没有大益处。所以 不愿意伸出援手。实际上,怀远县一些政府部门、一些官员的这种观念无论是从当地的长远发展来说 ,还是从政府的宗旨来说都是谬之千里。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特色,然后围绕优势建产业,围绕特色建支柱。石榴是怀远县的特产,是怀远县的名牌。如果怀远县盯着石榴不放松,把发展石榴的文章做足、做活;盘大、盘强。从种植到加工形成系列产品,那不仅为农民创造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会给财政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现在怀远县对自己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视而不见,却幻想去招大商、大招商岂不是放着金饭碗不用,偏要去找泥饭碗?结果就会是寻獐失兔,丢了西瓜捡芝麻。还会失去民心,引起民怨,真是得不偿失!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以农户单打独斗为主,这种方式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很有好处,但是,抵御自然灾害、抗拒市场风浪就显得势单力薄,有些弱不禁风。这就特别需要政府、需要官员为他们分担风雨、为他们排忧解难,组织他们、带领他们闯市场! 所以,笔者认为:怀远县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应该反思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名牌”难以惠民”的现象,不断校正执政的理念,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切切实实俯下身子为农民排忧解难,这样才会出现农民欢迎,产业发展,名牌”惠民,财政增收的大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