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新农村建设高歌猛进 日期:2011/10/25 7:49:04 中国仙桃网(仙桃日报) 回望这五年,我市“三农”工作可用一连串“最”字描述。 改革力度最强、投入增加最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市广大农村气象万千,生机盎然。 由此,我市成为全省“三农”工作的排头兵,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三农”工作先进市。
三农投入最多 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五年来,我市先后被列入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汉江流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和全省扩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争取投资和加快项目建设,机遇难得,千载难逢。 各地、各部门主动对接,跑武汉、进北京,报项目、争资金。仅2010年,全年共争取各类涉农投入15亿元,比上年增加4亿元。 面对旱涝洪灾频发重发态势,我市大规模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继实施沙湖泵站、排湖泵站、周帮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五年累计投资4.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2.9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5万千瓦特,比2005年增加35.2万千瓦特,超出规划目标7万千瓦特。 今年,我市提出了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双十工程”。计划安排标工1150万个,完成土方1550万方,疏挖沟渠2000公里以上;计划投资6亿多元,地方自筹2亿多元,其中市级财政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2500万元,再上一批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 大规模的投入,极大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也连续8年获得丰收。2011年,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152.32万亩,比去年增加2.68万亩,增长1.8%;初步统计全年粮食总产14.94亿斤,比去年增产0.3亿斤,增长2%。 产业化水平最高 连续两年获得“四个一批”表彰 支农投入增加的背后是我市特色农业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和板块化推进的发展格局。 五年来,全市形成了90万亩优质稻、35万亩优质棉、7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以建设城西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引爆点,大动员、大调整,高标准建设了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生态健康养殖为关键点,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向园区集中、朝小区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水平提高到71%以上。 五年来,全市水产面积由60万亩发展到95万亩,名特比重由34%提高到78%,被评为中国黄鳝之都。生猪出栏数、家禽出笼数对比2006年实现倍增,继续巩固了全国粮食生产大市、全国油料产出大市、全国淡水养殖大市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市的地位。 大基地、大板块,推动了我市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以打造百亿集群、带动百万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福建亲亲、香港真巧、东莞华美、福建海新、中粮集团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仙桃扎堆发展。2010年,全市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产值登上200亿元台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4:1,坐上了全省县市的头把交椅,连续两年受到省委、省政府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市表彰。
农村面貌变化最大 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扮靓仙桃 五年间,市委、市政府着力构建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和基层党建等“八个一体化”。 在首批启动18个农村社区建设中,建成农村公寓5000多套,再造耕地2000多亩。彭场镇将人口向城镇集中、向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市域副中心呼之欲出。全国养鳖第一镇杨林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如今,该镇100%实现公路村村通,90%实现组组通,迁村腾田兴建的横岭中心社区,设施完备、汉韵浓郁,宛如都市花园。 全市修建通村公路2000多公里,解决了66万人饮水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71家,百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13万农民工进入社会养老保险,3万多名特困对象整体纳入农村低保范畴,3200名农村五保对象实行了集中供养。 五年来,仙桃工业园、张沟、沔城、郭河、陈场、杨林尾、沙湖、通海口等七镇一园相继纳入仙洪试验区。期间,全市先后投入1.1亿元,对56个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2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和墓园集中管理,新建户用沼气池8.2万口,“万树村”达60%以上。 当前,一场以“六线”(仙汉、仙西、仙彭、仙洪、白沙、彭杨)为重点的通道环境综合全面展开,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强力度推进、新机制管理等措施,将使我市交通通道沿线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新的显著变化。 农民收入增长最快 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 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言及增收,最让广大农民津津乐道的是“四补贴”政策。过去五年间,除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得到了农资综合直补,以及国家稳步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使农民得到实惠,仅今年全市核发各类惠农补贴11763万元,多予少取的政策导向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接连跨过五个千元台阶,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余元,五年年均增长13%,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为32%,首次突破千元关口,创历史新高。 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促其创业就业,提高收入。近几年, 65万名农村劳动力中30多万农民顺利实现了向非农领域的转移,其中15万农民就近就业,3万农民工就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了“洗脚进城,门口就业”的目标,非农工资性收入已经占据其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刘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