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19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同几位作家在一起谈到当前的文艺现象,都是说,现在的文学艺术算是玩完了,屏幕上尽是些笑星、丑星,观众也只是追捧那些俗不可耐的小品、相声。
想想也是,舞台上的中华男儿,基本上是靠赵本山、潘长江、小沈阳这样的丑星来支撑,节目中的大国闺秀,主要靠高秀敏,和实际上并不丑却专心扮丑的宋丹丹、蔡明的小品形象树立起来。越丑得喷饭、俗得掉渣,越逗人喜爱。而小品的“成功”,惹得传统的相声艺术大改辙,演员造型以乱窜乱跳为荣,捧逗以卖丑说俗为乐,唯恐不引起观众的坏笑。
现在的文艺怎么了?是我们的老百姓自甘萎琐,还是现代文艺的目的就是把老百姓引向侏儒?
我们的国度是以文明古国著称的,我们的文学艺术一向是称作大雅之堂的。几千年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新中国以后,文艺上将留下什么呢?会不会就是小品、小段子、小噱头啊?
一个缺少高雅的艺术环境,演艺人员就会猥琐,观众就会被恶俗化,丑、俗、粗、浅艺术就会大行其道。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社会最根本的目标是走向大美和纯真。文艺是社会的反映。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在他所追求的对象上面显示出来。同理,一个民族的文化口味,也主要是在其欣赏对象上得到显示。赵本山、小沈阳们的表演,使用简单、粗糙的手段,撩拨观众感观愉悦,以短浅目光来审视和欣赏这个变革的时代,变性式的舞台动作,完全照搬社会的丑陋造型,语出惊人的自虐,更不离两性话题,本质上还属于那种离庸俗艺术只一步之遥的粗俗文化。其实就是通俗文化也不完全是这样。通俗文化还注重接受高雅艺术的引导,而高雅艺术,应该是高超的、优雅精致的和原创独创的,应含有对真的沉思和眷恋,对善的追求和再造,对美的渴求和冲动,应是让人百看不厌、念念不忘、余味无尽,人生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洗礼的艺术。
一直以来,我们所理解的艺术就是追求大美和唯美。学生时代,老师讲过这样的故事。电影导演看到生活中这样一个现象,想把它搬到银幕上去。有位园工异想天开要在草坪上植出一句标语,于是经常用大粪来泼写这句标语,久而久之,泼了大粪的花草茁壮长起,标语突现出来,格外醒目,旖旎无限。然而,那位导演处理到银幕上的,是老园工在草坪上不断修剪,最终剪出一幅标语来。他为什么不照搬生活呢?因为泼大粪的动作就粗俗了,不符合艺术的美学观。
笔者学生时代曾是一名文艺宣传队员,在一个剧目演老农,腰上扎一根草要(粗糙的草纽绳子)。后来去会演,有位专业的艺术老师要求我把草要取掉,换上一根稻草颜色的丝绸布带,效果好得多。老师说,艺术并不是照搬现实,而要高于现实雅于现实,唯美才是艺术的宗旨。
而如今呢?虽说没看到有小品、相声的研讨会,对那些太浮浅、太山寨、太草莽和太原始的艺术以推崇与褒扬,但屏幕上的小沈阳们大行其道,各类演艺节目中小品与段子的热捧,不正是在肆意倡导这些东西吗?
进一步分析,我们的主流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上的步步为输,客观上给粗俗艺术的节节取胜铺陈了坦途。这些年,一些标榜精英文化的艺术改革家们,从西方趸进整套的观念和技艺,却忽视咱们东方文艺的本质特征,最终使某些所谓主流艺术土不土洋不洋,观众与其去看那些疙疙瘩瘩的东西,不如吃一顿本山大叔的快餐。
曾经,某地宣传部门想投拍一部红色大片,拉当地企业家赞助,没有一个自愿。宣传部长大惑不解地去请教一位教授,说:“《还珠格格》那么没意义的片子,商家争着赞助,我们拍这么伟大的片子,为什么无人问津呢?”教授说:“《还珠格格》有人看,商家投资有回报,你的大片没人看,商家投资会吃亏的,吃亏的事商家哪会干啊。”这话不假,某市花巨力巨资拍了一部所谓大片,还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结果没人看,市里只好用大车把校园的学生拉到影院凑数。
曾经,我们主管宣传的官员看到,进口的美国大片在我国赚得盆满罐满,就要求美国也相应地进口一些我们的大片,结果人家连连摇头说,你们的大片,自己都不看,外国人还看吗?还是别费神费力了。
优秀的传统文化,被现代的改编、重拍、再塑,糟蹋得不成样子。优美的老电影,影响和震撼了几代人的艺术作品,在现代被拉成几十集上百集的连续剧,这就如同一砣水果糖,过去泡出一碗水,甜蜜有味,而现在却融化在一条河水中,自然寡淡无味了。更不用说把精美的剧种改成荒诞剧,优美的民歌唱成街舞曲、摇滚。这样的艺术,能怪我们的观众不买账吗?
笔者问过一位“圈内人士”:为什么现在把传统的革命电影改编成连续剧的这么多?答曰:现在对节目内容控制特多,稍一不慎就踩了高压线,而这么多文艺团体要做事要吃饭要养活人啊,他们承担着“主旋律”重任,注定就不能俗,当然他们也不屑于俗,更达到不了本山大叔那些私家班子的俗水平,唯一的路就是改编经典。他们知道一砣糖化进一条河的味道是不会好的,他们的失败感与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一个更深层面的问题突出来了。我们的文艺主管部门,在如何引导艺术走向上,要有更高一筹的战略。咱鄂州市曾有一个美好的愿想,就是在市民中倡导交响乐,结果每次的音乐会上,受欢迎的,还是那些唱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末流歌手,以及那些仿上气不接下气的知名歌星。
为什么丑、俗、粗、浅的艺术形象如此当红?还是与人们的浮躁与浮浅相关。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急速进程,让国人快速地完成了农民到市民、市民到富人的身份转换,暴发户特质,注定他们要脱胎换骨,成为高品味市民还需要一些时间。饮茶不如饮酒,细斟不如豪吞,只顾感观剌激,只享片刻欢娱,没有慢慢品评的雅致。注定要成为一种时尚。
当然,小沈阳的俗艺术走红,确有对虚假的神圣与崇高再度消解,使艺术返璞归真的功效。但时尚不等于永远,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在这种粗俗艺术现象面前,不能保持足够的理智,嘻嘻哈哈,任其发展,让社会文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疑要承担神圣与崇高也一道消解的风险。所有的国人都当深思之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