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贯彻落实襄发[2011]23号文件
责任分工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已经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文号为襄发[2011]23号)。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贯彻落实襄发[2011]23号文件责任分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市直各部门要根据责任分工,细化任务、强化措施,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对照襄发[2011]23号文件,紧紧围绕建设“四个襄阳”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迅速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奋力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
中共襄阳市委办公室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0月9日
贯彻落实襄发[2011]23号文件责任分工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意见》(襄发[2011]23号),现提出责任分工方案如下:
一、做大总量,提升层次,加快建设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襄阳”
坚持“产业第一”的理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功能、产业带动力和产业竞争力,着力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
(一)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坚持“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未来五年,围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0亿元、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着力培育大产业、培植大企业、打造大园区。构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打造成产值过4000亿元的龙头产业,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分别打造成产值过1000亿元的支柱产业,同时促进其它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汽车办、市农委、市畜牧兽医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局、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实施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力争培育20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其中2家产值过800-1000亿元,5家产值过200-300亿元)、50家产值过50亿元、100家产值过10亿元、1000家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产业园,形成区域内产业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格局(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市发改委)。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整合主城区产业园,按起步区10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产业新区(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各城区党委、政府);按起步区20平方公里建设县(市)产业新区(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政府,市发改委)。力争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经开区和枣阳、谷城、宜城、老河口经济开发区突破1000亿元,高新区和经开区建成一流国家级开发区(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市发改委,枣阳市委、市政府,谷城县委、县政府,宜城市委、市政府,老河口市委、市政府)。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突破性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产值过100亿元、50亿元的龙头企业,加快引进和培植一批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加快培育一批产值过300亿元的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1(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招商局、市粮食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集成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百亿斤粮食工程、千万头家畜养殖工程和千亿级林产业建设工程,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育种基地(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粮食局、市科技局)。以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为抓手,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促进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创建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标识和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农委、市质监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市水利局、市民政局、市供电公司)。
(三)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信息服务、金融证券、设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旅新局、市经信委、襄阳银监分局、人行襄阳市中心支行、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发改委)。突破性发展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高端信息服务业,创建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云计算服务中心,打造“襄阳云谷”(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高新区管委会)。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都市商圈,创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规划建设大型交易市场(交易中心),加快推进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供销社)。
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都市襄阳”
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科学构建大都市城镇体系,形成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体系,加快建成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四)科学构建大都市城镇体系。要站在世界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未来发展的格局中定位襄阳城市功能,规划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与周边城市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五年内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农委、市民政局)。选择世界顶级机构和顶尖大师,高水平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襄阳主城区远期按照300至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300万至500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控制;五年内按照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形成以鱼梁洲为中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四城环绕的“一心四城”空间布局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襄州新区、东津新区、樊西新区、襄南新区、庞公新区和隆中新区等城市新区,科学确定主城区功能分区(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襄城区委、区政府,樊城区委、区政府,襄州区委、区政府,隆中风景区管委会、鱼梁洲开发区管委会)。加快构建大都市城镇体系,把枣阳、河(口)谷(城)新城建成副中心,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的后花园,推进宜城、南漳与襄阳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主城区周边的小城镇建成卫星城,把县(市)区重点中心镇建成特色镇,把中心村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农委、市民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五)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大力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辐射、服务和带动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争取建设郑渝、西武过境高铁、北煤南运重载铁路、襄(阳)武(汉)城际轨道交通和襄阳主城区绕城铁路,加快襄阳东站建设和襄北编组站扩容,形成通达南北、连接东西的区域性铁路大通道(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加快建设4条过境高速公路、主城区东外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绕城公路,完善国、省干线公路主循环网络(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整合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建设一类陆港口岸(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襄阳海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力推进襄阳机场改造升级,加密航班、航线(责任单位:市民航办*、市发改委),建设一类航空口岸(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民航办、市发改委、襄阳海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发汉江“黄金水道”,建设新集枢纽、雅口枢纽和襄阳新港(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设立水运口岸,打造区域性港口(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襄阳海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加快构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襄阳主城区至宜城、南漳、谷城的快速通道(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宜城市委、市政府,南漳县委、县政府,谷城县委、县政府)。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北煤南运煤炭中转基地、郜营铁路货运中心、余家湖铁水陆联运物流中心、省级汽车产业物流集聚区、烟草物流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襄北国际生态物流城、牛首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打造全国物流示范城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襄阳海关、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烟草专卖局、市农委、市供销社、市汽车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新区管委会,襄城区委、区政府,樊城区委、区政府,襄州区委、区政府)。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组织,完善金融体系(责任单位:市金融办*、襄阳银监分局、人民银行襄阳支行、市人保财险公司);加快推进企业上市,争取高新区尽快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责任单位:市发改委*、高新区管委会),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公司,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金融办、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建设“智慧城市”,推进“三网”融合,争取建设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性后台服务中心,打造区域性信息中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政务信息中心、市城乡规划局、市社管办、市城管局、市公安局、电信襄阳分公司、移动襄阳分公司、联通襄阳分公司、高新区管委会)。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性医疗和公共卫生中心(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加强城市供气、供电、供排水和防洪保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乡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供电公司、市供水公司)。
(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环保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卫生局、市林业局、市城管局)。加快实施以多环线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主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工程,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交通运输局、市城投公司、市交投公司、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供电公司、市供水公司、市广播电视台、市卫生局、市教育局、电信襄阳分公司、移动襄阳分公司、联通襄阳分公司);加快实施汉江风光带建设,岘山、襄阳古城、古隆中保护和开发(责任单位:市文旅新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旅投公司,襄城区委、区政府,樊城区委、区政府,襄州区委、区政府,隆中风景区管委会),城市CBD、城市综合体、标志性建筑等展示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商务局、市城投公司);加快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拆围透绿,美化庭院,建设景观大道,整治背街小巷,建设保障性住房、主题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市城投公司、市城管局、市社管办、市民政局,各城区党委、政府);加快实施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城管局)。深化“城管革命”,实施精细化和数字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定不移地打好查处和防控违法建设攻坚战,规范城市建设秩序(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城乡规划局,各城区党委、政府)。
(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城区党委、政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全民健康行动计划,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健康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文旅新局、市社管办)。加强安全生产、饮用水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市水利局、市食药监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供水公司)。建设“平安城市”,打造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综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