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改革,努力打造以绿色、集约、高端为导向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样板。推进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市场化改革,建立支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经济人”成长、金融创新、绿色生产、低碳生活、集聚发展的政策导向,创新生产力提升、内外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
一是高能耗的经济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2010年,我市冶金、电力、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4%,四大支柱产业万元增加值平均能耗预计达4.28吨标煤,远远高于全市单位GDP能耗1.92的水平。仅鄂钢、鄂州电厂、球团厂、世纪新峰水泥、吴城钢铁等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的52家企业能耗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70%以上。随着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的不断加大,而这种惯性增长的趋势不会减缓,如鄂钢“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年产中厚壁无缝钢管50万吨、加工钢材产品100万吨、40万吨宽厚板、焦炉改造、电炉厂改造、冷轧薄板及技改项目,将形成600万吨生产能力;鄂州球团厂三期扩建新建年产250万吨球团生产线;鸿泰钢铁的扩规建设;葛店开发区实施的为承接80万吨聚乙烯项目的辐射,建立与其配套的生产基地和煤化工深加工基地;世纪新峰实施的建设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三期工程;华祥水泥公司的扩建和其它水泥粉磨站的扩规和项目达产;电厂三期2台10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建设等等。如果冶金、建材、电力和机械铸造等四大高耗能行业的新建和扩建目标实现,到2015年,我市的钢铁、水泥的产能将分别达到800万吨、1000万吨,将使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急剧增长,工业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主战场。历经多年强制性节能减排工作,工业节能减排潜力逐步呈现“边际递减”态势,推进难度不断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速,也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省下达我市在2010年的实绩的基础上到2015年末下降17%的节能目标,压力异常艰巨。 二是SO2持续减排空间有限。我市SO2排放主要集中在火电和钢铁这两个行业,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2.1%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武钢集团鄂钢公司和湖北能源集团鄂州电厂这两家企业。湖北能源集团在鄂州共有4台火电机组,装机总量为180万千瓦时,四台火电机组均在“十一五”实现了烟气脱硫。“十二五”不可能有新的SO2减排贡献量。鄂钢公司现有四台烧结机,共计500m2,“十一五”能完成350m2的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硫比例达到70%,未上脱硫的2台75m2烧结机已生产几十年,且周边环境没有上脱硫设施的空间,“十二五”期间不太可能进行单纯的烟气脱硫,只可能进行主体工程改建上升时配套烟气脱硫。全市其他行业的燃煤消耗量不足28万吨,SO2排放量不超过2500吨,单台锅炉吨位均小于35t/h,不可能实施烟气脱硫。 三是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偏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近年来,我市虽然实施了一些大的节能工程,采用了一些先进生产工艺、管理手段和技术装备,大大提高了企业能效水平,但钢铁、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源消耗水平和能耗指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清洁能源采用比例较小,能源结构单一。2010年我市能源消耗总量为758.98万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耗量折合标煤523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69%。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仅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2.5%。 |